头孢菌素要不要皮试?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的前世今生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有幸请到的嘉宾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请他来为我们讲述他的前世今生,观众朋友们可以现场向嘉宾提问,大家鼓掌欢迎!
大家好,想必通过主持人的介绍,大家都知道我的名字了,但你们可能不知道我的生日。没错,我刚出生不久,2021年4月16日我的妈妈国家卫健委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大家不要小看我哈,我是来规范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的使用和判读的。我的出生可是基于循证证据、国际指南和多数国家实践经验,多学科专家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后修订的,所以大家要对我有信心哈~
从大家迫切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大家一定特别想知道,应用抗菌药物前,到底需不需要皮试呢?接下来我就和大家讲讲皮试的适应症。首先,我们来看青霉素类。目前我国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说明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21年版)均要求在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之前需常规做青霉素皮试。相信大家对这个没有疑问,因为大家平时就是这样执行的。那么头孢菌素类呢?重点来啦!大家要认真听哈!
头孢菌素给药前常规进行皮试对过敏反应的临床预测价值目前尚无充分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大多数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说明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21年版)均未要求头孢菌素用药前常规进行皮试。
那么头孢菌素用药前进行皮试是从何而来的呢?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
1996年因浙江某医院发生过1起头孢过敏致死事件,浙江省卫生部门发文要求头孢菌素必须进行皮试,从此头孢菌素皮试开始在各大医院开展。2003年著名药企罗氏公司因其经典抗菌药物头孢曲松在全球发生多起过敏性休克死亡病例,开始在新一版的说明书中警示“给药前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至此,头孢菌素皮试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2008年《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专家共识》相继发布,建议头孢类抗菌药物无需常规做皮试。2018年,罗氏公司的头孢曲松说明书中删除皮试要求,《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出台,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抗菌药物,不适宜全部皮试筛查。
这样说来,难道头孢菌素类不用做皮试了?No,No,No……
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2021年的我要告诉大家,以下这些情况还是需要做皮试的:①既往有明确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Ⅰ型(速发型)过敏史患者。此类患者如临床确有必要使用头孢菌素,应选用与过敏药物侧链不同的头孢菌素进行皮试,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②药品说明书中规定需进行皮试的。应当向药品提供者进一步了解药品引发过敏反应的机制以及皮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信息,并要求提供相应皮试试剂。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听到这里,观众朋友们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我给大家解答!
Q
老师您好,请问什么叫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
观众1
A
很好,这位观众提出的问题很关键,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药物过敏反应根据免疫机制的不同分为Ⅰ、Ⅱ、Ⅲ、Ⅳ四型。Ⅰ型为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通常在给药后数分钟到1h之内发生,典型临床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等;Ⅱ型为抗体介导的溶靶细胞过程,例如药物诱发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Ⅲ型由免疫复合物介导,例如血清病、药物相关性血管炎等;Ⅳ型由T细胞介导,例如药物接触性皮炎、固定性药疹、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Ⅱ、Ⅲ、Ⅳ型为非IgE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通常在给药1h之后直至数天发生。
而我们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的主要目的就是预测发生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降低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风险。因此预测Ⅱ、Ⅲ、Ⅳ型过敏反应不是皮试的目的,皮试也无法检测药品中是否含有杂质成分。大家明白其中的奥秘了吧?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
Q
老师您好,请问为什么选用与过敏药物侧链不同的头孢菌素进行皮试呢?
观众2
A
哇!今天的观众都很给力啊,提的问题都非常棒,说到这个问题,就要从引发过敏反应的罪魁祸首说起了,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引发过敏反应的罪魁祸首包含青霉素G本身、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开环形成的青霉噻唑基、其他降解物、重排物或降解中间体,例如青霉酸、青霉噻唑酸、脱羧青霉噻唑酸、青霉烯酸、青霉胺等以及半合成青霉素侧链结构。研究表明,通过完整、规范的皮试诊断方法,青霉素皮试的阳性预测值为50%,阴性预测值为70%~97%。
但是再来看看我们的头孢菌素类,很遗憾,头孢菌素分解产物尚未完全明确,但现有的证据表明头孢菌素类引发过敏反应的罪魁祸首是它们的侧链结构。头孢菌素之间的交叉过敏性可能主要是由于具有相同或相似的C7位的R1侧链。因此,应选用与过敏药物侧链不同的头孢菌素进行皮试。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你对头孢曲松过敏,那么就不要选择头孢吡肟皮试,可以选择头孢他啶皮试。让人难过的是迄今尚无批准上市的头孢菌素皮试试剂,且皮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都是不确定的。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
Q
老师您好,请问我有过敏性哮喘,是不是使用头孢菌素过敏的概率更高啊,那肯定需要皮试吧?
观众3
A
嗯,好,我理解您的担忧,不过,这个您放心,有过敏性疾病病史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和其他药物(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其发生头孢菌素过敏的概率并不高于普通人群,应用头孢菌素前也无需常规进行皮试。但这些患者用药后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可能会更重,只需要加强用药后的观察即可。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
Q
老师您好,如果我的皮试结果是阴性的,那我是不是高枕无忧了?哈哈哈……
观众4
A
这位观众很幽默,但也提出了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很遗憾的告诉大家,皮试阴性不能完全排除过敏反应的可能,原因在于:第一,皮试仅对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有预测价值,对非IgE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无预测价值;第二,我国青霉素皮试检测试剂仅含青霉素G,部分医院加入了半合成青霉素,但未包含PPL、MDM,皮试的灵敏度有限;第三,未常规采用阳性对照,不能排除假阴性结果。因此即使皮试为阴性,仍有3%~30%的可能会发生过敏,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密切观察,并做好过敏反应抢救准备。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
Q
老师您好,能谈一谈您的人生价值吗?
观众5
A
咳咳,这个我可就不谦虚了,大家有没有想过滥做皮试的危害?这个危害包括:①延误患者的治疗时间。②增加患者经济负担。③大幅缩窄患者治疗选择,使患者失去了使用相对安全又经济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机会,造成抗菌药物过度使用(如万古霉素、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助长细菌耐药。④虚假安全感威胁患者安全,有头孢菌素过敏史患者皮试可能为阴性,皮试阴性患者可能发生过敏。⑤增加医护工作量和医患纠纷发生概率。
如果大家还不是很了解,来听听马小军教授测算的仅罗氏芬皮试的代价。结果显示,皮试药物的成本约1亿元,护士工作时间约24万h,患者和家属等待时间难以估计,阳性率10%~100%(北京10余家医院调查结果),许多患者因此失去最好的治疗选择,产生塑料废物约50吨,焚烧产生二噁英18g,可杀死约65万人。因此,我可以很骄傲的告诉大家,我,《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
主持人:谢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今天的精彩介绍,让我们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让我们一起为嘉宾的伟大诞生鼓掌喝彩,期待您的再次到来!
药圈网写手 ·
吕飞飞
主管药师
擅长方向:药物合理应用,特别是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药圈网写手库
团队介绍:
2020年药圈网组织了“药师·合理用药·健康守护”征文活动,征集到全国各地优秀的写手,组建了一支医师、药师写手队伍。职业涵盖了临床、药学、培训、质量管理等;汇集了中医药产业政策解读者、基层卫生改革观察员、合理用药科普推广强手;致力于科室管理、药学监护、合理用药、药事管理等内容分享。欢迎更多写手加入我们!药圈网,一个属于医药人的圈子!
1.“高鹏说药材”致力于提供中药行业各类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高鹏说药材”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平台联系。
3.“高鹏说药材”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高鹏说药材”内容发生偏差,我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高鹏说药材”各类带“原创”标识的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高鹏说药材(www.gpsyc.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