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信息交易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识药 > 用药常识

阳了之后更要注重调理,这几款汤、粥、茶,总有一个适合你!

时间:2022-12-26人气:作者: 中国中药杂志

来源 | 广东中医药(综合自广东中医药、养生中国微信、中国中医药报等




发热、头痛、咽痛咽干……“阳了”之后症状难缓解?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中医治未病理念,中医给了相应的保健建议。对于不适症状,我们可以这样缓解:


食三粥



发热:解表粥


组成:大米50克,带须鲜葱头(到葱白部分)7-8根,生姜5片,陈醋适量。


做法:先将水煮开后加入大米、生姜煮30分钟,然后加入葱白,煮至米熟烂,最后加入陈醋5-10毫升搅匀,调味起锅,趁热服用。


功效:解表散寒,益气和中。适合偏寒体质人群。


食欲差:肉末米粥


组成:瘦肉末50克,大米50克,生姜丝、紫苏丝、油盐少许。


做法:大米加水煮30分钟,把用油盐腌制过的瘦肉末,同姜丝、紫苏丝一起放入煮2分钟即可。


功效:健脾开胃止呕。


止咳化痰:生姜大枣粥


组成:鲜生姜或干姜6-9克,粳米或糯米100-150克,大枣2-4枚。


做法:将生姜洗净切碎,与米、枣同煮成粥。


功效:有温胃散寒、温肺化痰的作用,但阴虚者或孕妇慎食。



喝三汤



发热:萝卜芹菜汤


组成:白萝卜150克,芹菜50克、香菜30克、豆腐半块、生姜15克、黄豆30克,胃口好可加瘦肉丝50克。


做法:把白萝卜、生姜、黄豆先共煮45分钟,再放入芹菜、香菜、豆腐、瘦肉丝煮5分钟,可热饮汤。


功效:疏散风热,降火通便。


鼻塞:洋葱汤


组成:鸡胸肉200克,香菜30克,北方葱白1/2根,洋葱丝,生姜少许。


做法:把鸡胸肉、生姜加入清水煮10分钟,把鸡胸肉撕成丝状,再加入洋葱煮3分钟,下香菜、葱白调味即可。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


咳嗽:煎枣汤


组成:大枣20个,葱白茎7段(连须)。


做法:大枣洗净,用水泡软;葱白洗净备用。把大枣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大火烧开,煮20分钟再加入葱白,用小火煮10分钟即成。


功效:益气解表。



饮三茶



咽痛:蜜桔饮


组成:咸柑橘1-2粒,加新鲜柠檬汁少许,加少许蜂蜜。


功效:清咽利嗓。


做法:把咸柑橘捣碎,沸水泡后加入柠檬汁与蜂蜜分次饮用。


头身困重:紫苏薄荷茶


组成:紫苏叶3克,薄荷叶3克,白茶3克,生姜3片,陈皮1瓣。


做法:所有材料加入开水,泡5分钟即可。


功效:解表除湿。


发热:红糖生姜茶


组成:红糖15-20克、生姜15克、白茶3克。


做法:生姜切细,加入白茶、红糖,沸水冲泡,或共煮10分钟,趁热饮用。


功效:散寒解表。


烹三膳


鼻干黄涕:菊花马蹄羹


组成:鸡蛋1个,马蹄250克,红萝卜100克,食用菊花3-5朵,马蹄粉、冰糖适量。


做法:沸水中加入马蹄粒、红萝卜粒煮10分钟,再将马蹄粉加水调成淀粉浆样慢慢加入锅中搅匀,最后加入泡发好的菊花,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润燥生津。


咳嗽:凉拌金紫葱


组成:新鲜金不换5克、新鲜紫苏叶3片、洋葱50克,姜蓉少许。


做法:洋葱切丝焯水、金不换与苏叶可切细,拌入姜蓉,加与适量盐、陈醋与麻油拌均食用。


功效:祛风利咽醒胃。


咽痛:蒸橙子


组成:新鲜橙子1个。


做法:新鲜橙子在中上1/4处切下橙盖,偏寒体质加生姜2片,偏热体质加雪梨适量,盖上橙盖冷水上锅蒸15分钟,开盖后饮用橙汁,食用橙肉。


功效:止咳利咽。



做三样



泡脚


在疾病初起阶段,自觉恶寒、头疼、鼻塞或稍觉发热时,即可选用沐足法。


做法:取艾叶30克、连皮生姜100克,煮开10分钟,使水温降到(<40-43℃)左右,沐足浸泡15分钟或泡至前额后背微微出汗,然后盖好衣被静卧休息。


此方法可通阳解表,缓解不适症状。


忌用人群:(1)肿瘤、心梗、严重高血压及精神疾病等严重疾者;(2)泡浴局部皮肤损伤者;(3)对药液过敏者不宜使用;(4)糖尿病足患者。


按摩


对于阳气郁闭,引起的恶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下列穴位可使疏通经络,使阳气外达,缓解症状。


少商穴


定位方法: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按摩方法:以指压点按穴位5分钟,双手交替,每日2次。


注意按压力度,防止皮肤破损。


商阳穴


定位方法: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按摩方法:以指压点按穴位5分钟,双手交替,每日2次。


注意按压力度,防止皮肤破损。


丘墟穴


定位方法:在外踝前下缘,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取穴。


按摩方法:以拇指按揉、按压5分钟,双手交替,按压力度以感觉酸痛为宜,每日2-3次。


热敷


身体怕冷的时候可以加用海盐炒热装布袋,热敷大椎、八髎15-20分钟,让身体微汗出,每天2次。


位置:八髎穴位于腰骶部,正对骶后孔。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分别位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骶后孔中,呈左右分布,共八穴。


好文:

一把米能健脾养血、安神、缓解更年期综合征,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用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中医药知识
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不代表本刊观点,非中医药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文章图片部分来自网络,用于公益传播,在此对图片作者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投稿:cjcmmxinmeiti@126.com(邮箱)、chunfeng52566(微信);商务合作tcmrun(微信)

标签:

【免责声明】

1.“高鹏说药材”致力于提供中药行业各类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高鹏说药材”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平台联系。

3.“高鹏说药材”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高鹏说药材”内容发生偏差,我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高鹏说药材”各类带“原创”标识的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高鹏说药材(www.gpsyc.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