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草药,对疾病有一定的预防或治疗作用,科学服用能起到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功效。
葛根戒酒泻火
有研究发现,喝酒前服用葛根,能让酒精迅速到达大脑,减少饮酒量。目前,这一方法已用于帮助酗酒者治疗。葛根是药食同源的植物,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有更丰富的作用,比如取少量葛根粉,用凉开水冲服,可以清热、泻火、通便;需滋补、健脾时,将葛根用开水煮熟后,切成块与猪肉一起炖;煮粥时放点葛根粉,对心脑血管疾病有益;更年期女性每天取20克葛根片,与排骨、鸡肉、蘑菇等一起煲汤,滋养效果很好。不过,脾胃虚寒的人应慎服。
穿心莲治风热感冒
夏天很容易被风热感冒缠上,一项刊登在《植物药》杂志上的新研究指出,穿心莲能很好地缓解因风热感冒引起的咽喉肿痛、流鼻涕、疲惫等。常章富告诉记者,穿心莲性寒,可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常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的治疗,但脾胃虚寒、大便稀者不宜使用。新鲜的穿心莲可药食两用,酷暑时节,用于凉拌,可消暑解热,但不宜多吃,否则伤胃。
肉桂降血糖
有研究指出,肉桂可以降低约10%的血糖、13%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病的发作风险。从中医角度看,肉桂常用于腰膝冷痛、阳虚眩晕、虚寒吐泻的治疗,它性热,可以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活血通经,但咽干、目赤、便秘的糖尿病患者,以及有出血倾向者、孕妇需慎服。“肉桂的用法很多。”最简单的用法是制作肉桂茶:先将2匙肉桂粉放入1杯开水中,浸泡10分钟后过滤一下,适量添加蜂蜜口感更好。寒冷的冬天,将肉桂代茶饮用,养生效果很好。值得强调的是,肉桂是药食两用植物,一天摄入量最好不超4克。
姜能止吐抗炎
研究发现,姜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质,可以缓解怀孕、晕车、晕船等导致的胃部不适,抑制恶心、呕吐的作用非常明显,甚至比晕车药更好。还有研究发现,姜的提取物可以调节血流量,有抗炎、缓解关节炎疼痛、杀死卵巢癌细胞等效果。生姜性微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作用,当你患有轻度风寒感冒时,不妨用6~10克生姜切片,熬制姜糖水。晕车、晕船的人最好在出行前半小时就开始口含3克姜片,这样的预防呕吐效果最好。
姜黄缓解疼痛
姜黄富含强抗氧化剂,对缓解由关节炎导致的疼痛和肿胀,效果显著。有研究发现,姜黄素能帮助清除大脑斑块,预防老年认知障碍。中医认为,姜黄性温,具有破血行气、止痛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作缓解胸部疼痛、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等,但伴有小便黄、口干、口苦等内热症状的人不宜使用,普通人也不易多用,容易上火。研究显示,咖喱中含有丰富的姜黄素,人们可以酌情选择。
沙棘滋润皮肤
沙棘是维生素C“大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疲劳、清除自由基、改善血管功能、增强免疫力。研究还发现,它可以给黏膜补充水分,滋润并修复肌肤。沙棘性温,有止咳祛痰、消食化滞、活血散瘀的作用,多用于蒙药或藏药,有助于消食、预防感冒等。耐寒、抗风沙的特性,使得沙棘在我国西北部大量种植,用于沙漠绿化。
罗勒抑制头痛
罗勒可以抑制压力导致的肾上腺素分泌,缓解压力带来的头痛。此外,多项研究发现,罗勒所含的丁香油酚可以杀死沙门氏菌、李斯特杆菌等病菌,有缓解腹痛、恶心、胃痉挛和腹泻的功效。罗勒性温,可以疏风行气、化湿消食、活血解毒,和薄荷类似,对缓解外感头疼的作用比较显著。罗勒在我国南方较常见,气味与茴香类似。
贯叶金丝桃抗焦虑
贯叶金丝桃是当前全球研究开发的“明星”草药之一,能缓解轻度到中度的抑郁、焦虑,且副作用较小。在德国,它用作抗抑郁药已有百余年历史。它还含有褪黑激素,能改善睡眠。它可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止痛,常用于情志不畅、关节肿痛、小便不利的治疗。从中提取的活性成分金丝桃素已被加入一些处方药,大家最好别擅自服用。
最后提醒,这几种草药确实有不错的保健效果,但大家也必须意识到吃多了或吃得不对,都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使用前,最好找专业医生咨询,辨证、适量、配伍使用。
版权归属原始权利人,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标明来源。
1.“高鹏说药材”致力于提供中药行业各类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高鹏说药材”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平台联系。
3.“高鹏说药材”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高鹏说药材”内容发生偏差,我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高鹏说药材”各类带“原创”标识的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高鹏说药材(www.gpsyc.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