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今天这篇文章,其实我是犹豫了很多天,不打算写的。 但是作为一个“四大亳药”之一,白芍药材产地的亳州人,以及作为一名中药材行业人士,我觉得当我看到有些人,对我们行业,尤其是对我们亳州相关道地药材品种认知不足,出现曲解、误导甚至以讹传讹的时候,那么,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站出来为之回应。
前一段时间,我在刷抖音的时候,发现药界一位非常知名的网红女主播,她讲白芍和赤芍属于同宗同源不分家,在疾病治疗方面可以相互通用,是无须区分的。个人而言,对于她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我当时听了是非常惊讶的! 之所以惊讶,不在于她的年少无畏,而在于这样一位业界带货网红,她的粉丝量达到十几万人,却因为自己对白芍赤芍的认知有限,就在视频上信口开河,如此以讹传讹的误导下去,一个人的认知观念出现了错误,自然就会影响和带偏她身边许多人,细思极恐,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那么白芍和赤芍是不是像那位女主播所讲的那样,本是同科同源品种,它的功效作用也完全相同,在用药方面无须区分,可以混淆使用呢? 其实不然,白芍赤芍虽然基源同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根,但是不能视作同一药材,这就像牦牛,黄牛,水牛都是牛,但是并不是一个牛,由于生活环境,习性的不同,深究起来依然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的。 比如老虎和猫同为猫科,但是老虎不是猫,猫和老虎的属性也各有说法。而白芍和赤芍也是同样如此。 如果那位带货网红女主播对白芍赤芍真的不太了解,其实你可以先去查查《中国药典》,在成分含量上,《中国药典》虽然对白芍赤芍的规定都是检测芍药苷,但是在功效作用上它解释的却很明白:白芍的功能主治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作用,而赤芍的功能主治在于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方面,这也就是说,功效作用上白芍善守,而赤芍的功能作用善走。也由此在相关医药典籍上记载的“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同时它也佐证了白芍赤芍的功效作用在某些方面看似大同,其实细微之处见精神,又有所不同。 那么,为什么当前我们一些网红主播,会把白芍赤芍的功效作用混为一谈呢,当然这种观点也不是他们自己臆想出来的,而是受某些所谓的名老中医,老专家的一家之言,给误导过来的。 其实在我们中医药领域,把白芍和赤芍的功效作用混为一谈的行业专家大咖还真不少,有些甚至不乏是中医药界的名流大师。例如当代就有那么一位非常知名的老专家,老先生,他讲白芍开白花,赤芍开红花,并说赤芍白芍为同科同属药材,功效作用完全相同,在经方使用上是无须区别的。 诚然,这位老先生行医六十余载,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之丰富,我辈是不敢轻易质疑并深为敬仰的,但是,对于白芍这味药材的认知方面,也本着对家乡主打品种的一份热爱,对他的相关见解,就我个人而言还是不敢苟同的。 首先我们来谈他讲的“白芍开白花”这个误区,白芍到底开“白花”还是开“红花”,作为这味药材的道地产地,作为亳州人,我们是最有话语权的,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其实在儿时,在穿开裆裤的时候都知道,粉红色的花朵,那就是白芍花的象征。 由此我们还可以追溯百年以上,早在清代的时候,清散文家刘开对亳州种植白芍的盛景描述,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这首诗,其实就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白芍花的颜色,生朝霞,朝霞是什么颜色?朝霞有白色的吗?没有!朝霞在晨曦初现的时候,那就是从粉红色开始的,然后橘红色,慢慢变为金黄色…就是没有白色的朝霞。由此可见,咱们讲的这位老中医老先生对白芍与赤芍的认知,从初步开始就是错误的。 那么,按照这位名老中医老先生的说法,赤芍白芍它们的功效是相同的,是正确的吗?当然也是不正确的。 那么,既然不正确,老先生对赤芍白芍药理功效作用相同的认知又从哪里来的呢?如果不出所料的话,他的这个固化的观念,应该是来自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 不错,《神农本草经》是最早记载芍药药材的一部典籍,并且,在《神农本草经》里,赤芍白芍在经方使用方面也是没有区分的。但是不要忘了,中医药文化讲究的是传承与创新,在逐步的实践中,是通过不断的摸索与验证,以及不断的置疑,才一步一步在原有的认知上拓展,并进而逐步升华和发扬光大的。 那么白芍与赤芍的区别应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应该说是从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开始逐步细化的。在南北朝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中首见赤芍白芍开始区分。 而在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炮炙专著《雷公炮炙论》中,也对白芍的加工炮制方面出现了较早的论述:“采得后,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上粗皮并头土,锉之,将蜜拌蒸,从已至未,晒干用之……” 另外,始于汉,经北宋校订的《金匮玉函经》里,也有相关白芍“刮皮”的记载,并由此随着朝代的延续及更替,白芍的初加工规范过程,从无到有,从简到精,一步一个脚印在不断递进着向前发展。 而之后的宋代《本草图经》,对白芍的炮制之法”,其要求更是上升了一个特别的高度,其中记载的有:“采得,净刮去皮,以东流水煮百沸出,阴干……” 这段记载,则已经完全超越了我们现代最新的《中国药典》对白芍的开篇要求:“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的程序要求。 刚开始的时候,就我个人而言,对宋代《本草图经》里,这个“净刮去皮,以东流水煮百沸出”这段话是很不理解的,我甚至认为这是古人在故弄玄虚,你想啊,净刮去皮这道工序已经相当干净卫生了,还要求用东流水,再百沸出,啥叫东流水?也就是流动着向东流淌着的河水换句话说就是活水。那么什么是死水呢?村头庄边那种水坑水塘里常年不流动的水就是死水。 后来经过多方请教和认真学习,我才知道古人的智慧是多么伟大,原来在宋朝时,棉花虽然已经得到推广和应用,但是很多穷人他是穿不起的。 富人有钱穿丝织品,家庭条件好一点的穿棉纺品,相当多的穷人仅只能穿起麻布衣裳,另外,过去生活用品中也没有什么尼龙绳钢丝绳,用来拉拽捆绑的用具主要就是麻绳,也因此呢,那个时代村村都有种蔴的,把麻收割后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在水坑水塘里“沤蔴”,因为把蔴沤烂沤糟容易剥皮,这就是麻绳原料的来源。 但是在沤麻的过程中,水坑水塘里的水质就跟着差了,难免细菌滋生,另外呢,过去的人还有个习惯,就是家里有个小猫小狗的死了,他不习惯于掩埋,都喜欢朝水坑水塘里扔:扔北坑里喂鱼去,撩南塘里喂老鳖去,这在当时都是行动上的口头语。本来呢,水坑水塘里的水就是死水一潭,又是沤麻又是朝里面扔死猫死狗,把水质就给作弄坏了,大家看看,其实现在也有这种现象,有些水坑水塘里的水污染严重,远远看去发红发黄,其实你真跑到跟前仔细瞅瞅,哪是什么水质发红发黄?都是数以万计密密麻麻的小虫子在水里聚集形成的这种颜色。 于此呢,这也是古人炮制白芍时,愿意用流动着的河水而不愿用水坑水塘里的脏水炮制的缘故了/古人不仅要用河水加工白芍,他还弄了个百沸出,啥叫百沸出?就是把水煮上一百滚子,也就是烧开一百回,当然百沸出这个说法个人感觉有点夸张了,但是足以说明,古人在当时虽然不会用杀菌消毒这个词,但是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却已经有了这种思想认识。 至于到了后来的元、明、清时代,白芍的加工炮制规范不仅又有提高,而且还出现了“洗刮去皮、酒浸、酒焙、酒润、酒洗、酒拌等炮制规范。并且随着行业的进步,为了提升白芍的功效用途,后期还陆续出现了醋炒白芍、清炒白芍、麸炒白芍、土炒白芍、蜜灸白芍、姜制白芍、焦白芍等等等等,而白芍炮制名目之所以如此繁多,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先以“驯其性”而后“守其效”从而达到“以图上攻”的意图。 换言之,对白芍炮制方法有别,所追求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药物的医疗靶向作用更加精准到位,例如: 土炒白芍倾向于养血和脾,止泻腹痛等等,而这就是靶向医疗。
由于白芍性味苦酸微寒,所以古人在白芍采挖后主张“沸水蒸煮后刮皮”一来是为了改善其性味不利的弊端,二来也能提高白芍的活性成分,以此达到激浊扬清、品质升华之道。 那么在历史的长河中,白芍的加工炮制规范不仅一直在升华,并且随着医疗靶向出现了不同的炮制流程。而赤芍呢,却远远没有这么复杂,它的后期处理,虽然也随着靶向医疗的不同呈现多元化,但是它的前期初加工方面,依然保持在不刮皮阶段,当然了,之所以如此,这一是由于赤芍与白芍功效作用不同,二是那种最正宗,最道地的糟皮粉渣野生京赤芍,相较白芍质地坚硬而言它质地疏松,本就不适合刮皮,因为刮皮后它更容易脱渣掉粉。 话题讲到这里,我们再回头谈谈那位搞带货的网红女主播,其实盈利搞噱头无可厚非,但是中医药文化这一块首先要弄清楚再讲为好,否则你粉丝拥趸那么多,挣钱事小,中药本来就属于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你一个不妥当的言论,会把很多人带进认知误区的。 至于那位老先生,老专家所讲的白芍赤芍基源相同,可以同方使用,怎么讲呢,我们在这里只能说他在用药方面长于“善代”吧。 何为“善代”?,在《褚氏。除疾》中有这么一段: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世上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治不好病的庸医,世上没有不可以代替使用的中药,只有不会代替不懂代替的人。 当然,在中医药方面,以药代药的事例并不稀罕,我们现代不也在用水牛角代替犀牛角使用吗?,资源匮缺,不代替也不行,那是没办法的事。 但是你要说,红薯代替山药做出的拔丝,跟用山药做出的拔丝口感味道没什么区别,那是打死谁都不会相信的事。 当然了,在后续资料中我们看到,老先生用赤芍代替白芍,那确实是因为药厨里白芍没有了,急病待医之下,只好安排药房用赤芍代替,当然这属于事急从权之道,也无可厚非,但是后来老先生讲白芍开白花,赤芍开红花,这就完全是一种口误了,其实真正的道地药材,就是我们刚才所讲的那种糟皮粉渣的京赤芍,它才是开白花的。 至于讲白芍赤芍是科属同源,药用可以不分家,可以相互通用,则只能算作是自圆其说的一种托词罢了,毕竟千年传承的临床经验不是空穴来风,白芍赤芍功效作用各有所长,它都是靠实践验证所得,并非任谁随口一说,就可以随便改变的儿戏。 另外,也正是基于这种学说影响,利益驱使之下,据说当前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用未刮皮的黑白芍晒干充当赤芍来卖,或用山赤芍刮皮晒干,充当白芍来销售的投机取巧事情发生。 虽然以上仅属个例,但是对于这些令人遗憾的现象,个人认为,我们大家作为中药材行业的一分子,从正本清源和维护行业规范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对此予以阻击和抵制。 也因此呢,综上所述,不管你是哪里的网红主播,不管你是哪方的专家大咖,只要你不懂装懂,只要你讲的不对,并以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带偏或混淆了我们的道地药材概念,我们就要站出来反驳你。 当然,在加工和销售方面,更不管你是谁?哪里的人,只要你拿着未刮皮的黑白芍冒充赤芍,或拿着刮皮赤芍冒充白芍,一旦进入到我们产地的集贸市场,我们大家,尤其是市场管理方都应该把他驱离出去,不准在这里销售。 以此用实际行动,来维护我们的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和助力我们中药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大家说,是不是应该如此? 月下独酌:中药材行业专家,蒲公英、赛柏蓝特约撰稿人,近几年来,先后在人民网、中国医药报、医药经济报、中国中医药报、《中国现代中药》、中药材天地网、药通网、康美中药网等报刊杂志、网站及公众号发表中医药文章二百余篇。
【免责声明】
1.“高鹏说药材”致力于提供中药行业各类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高鹏说药材”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平台联系。
3.“高鹏说药材”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高鹏说药材”内容发生偏差,我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高鹏说药材”各类带“原创”标识的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高鹏说药材(www.gpsyc.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