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信息交易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行业资讯

酸枣仁价格暴涨,有相关药物断货、涨价

时间:2023-10-09人气:作者: 赛柏蓝

01

酸枣仁价格暴涨

多款药物断货、涨价

近日,广泛用于治疗抑郁和安神助眠类中药酸枣仁价格暴涨,引发了各界关注。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酸枣仁价格从500-600元/公斤的价格攀升至1000元/公斤以上。如今已到酸枣新果大规模上市的季节,但酸枣仁的价格并没有随之下降。

酸枣主要产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和陕西等北方省份,在江苏、安徽也有分布。两个月前,酸枣每公斤只要10元,但很快就涨到15元以上,甚至30元。高价刺激之下,盗采、抢青层出不穷。

据财联社报道,河北赞皇县一家生物公司的万亩酸枣林虽然有人日夜值守,但经常有人盗采,防不胜防,“摘上几十斤就挣几百元”。抢青也十分严重,今年8月开始,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酸枣产区就有商人在收枣,大量枣子还没熟就被摘走了。收购商开出的高价也刺激了一些群众采集野生酸枣的热情,一些产地的村民天不亮就上山采集野生酸枣,到天黑才回家。 

酸枣仁价格暴涨,以其为主要原料的药物有的随之涨价,有的断货、停产。

以酸枣仁为重要成分的中成药,包括枣仁安神颗粒/胶囊。一些线上药店显示该款药物“待补货”。也有的仍然有货,但价格比之前翻了将近两倍。一位相关药企业务人员表示,现在出厂价比去年售价还贵,成本涨得太多。多家药企表示,由于原料成本涨幅过高,现在已暂停生产枣仁安神相关药品。

有相关药企采购业务负责人表示,进入集采的产品价格不能变、不能断供,但未进入集采的产品,如果出厂价涨太多,消费端无法承受,只能暂时停止生产。甚至已有药企在招标平台申请该产品撤网。此外,也有仍在生产的药企,选择扩招销售以满足市场需求,出厂价涨幅近2倍。

除了枣仁安神颗粒/胶囊,还有数种药物的重要成分包括酸枣仁,其中包括以岭药业的参茸养心胶囊、晚必安和枣葚安神口服液,不过以岭药业表示目前上述两个产品正常销售,没有受原料涨价影响生产。

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大的中药上市公司往往有自己的原料种植基地,有的甚至达到几千亩,能保证其畅销品种原料的供应,因此市场价格上涨对这样的大企业影响相对较小。 

02

中药涨价何时缓解

具体药材或有特殊解法

酸枣仁的价格暴涨,只是今年中药材价格一飞冲天的一个缩影。

“本轮药材价格出现较长时间的异常上涨。”今年7月8日,中国中药协会发布倡议书指出,“势必给中药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中药行业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中国中药协会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通过药通网对亳州、安国、成都、玉林几大交易市场常用大宗药材价格进行调查,有超过200个常规品种年涨幅超过50%,100个常规品种年涨幅超过100%,25个常用大宗药材年涨幅超过200%。江苏、广东等多地的医药协会也发布文件称,中药材市场价格出现异常增长,呼吁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管控药材价格。

今年以来中药材价格暴涨,有多种原因。

中药材和农产品一样,价格受产量影响很大,而产量又与气候、虫害、产业布局等因素有关。不过,业内人士大多认为,此轮中药材涨价还受到产地减产、游资炒作、恶意囤积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中药协会在今年7月的倡议书中也表示,反对哄抬和操纵药材价格、投机炒作等扰乱药材市场秩序的行为。

而具体到酸枣仁,价格走高还有其独特的原因。

虽然河北等地有一些种植基地,但目前酸枣仍然以野生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市场供给量不足。一家药材加工企业负责人对媒体透露,现在野生酸枣的比例可能有99%。而且,野生酸枣多生长于山区,有产量低、采摘困难等特点,破坏性采摘、抢青近年都出现过,这些都影响产量和出仁率。

高价助推下,种植酸枣的人今年已大量增加。业内人士预估,可能等人工种植的酸枣到一定量之后,价格才会逐渐降下来。

END

作者 | 长风

来源 | 赛柏蓝

标签:

【免责声明】

1.“高鹏说药材”致力于提供中药行业各类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高鹏说药材”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平台联系。

3.“高鹏说药材”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高鹏说药材”内容发生偏差,我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高鹏说药材”各类带“原创”标识的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高鹏说药材(www.gpsyc.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