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不淡,6月份中药材价格暴涨,药企如何应对?中成药会涨价和断货吗?
三省市发布中药材市场价格异常增长报告
近日,江苏、广东医药行业协会和亳州市中药饮片产业促进会先后发布文件,向中国中药协会及社会各界报告了中药材价格异常增长情况(下方附件)。文件对近期中药材价格异常情况作出分析,呼吁相关部门及广大中医药同仁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反馈沟通,早日出台相关政策,遏制游资恶意炒作中药材价格,维护药材市场正常秩序,保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和及从业者、消费者利益。
与此同时,中国中药协会收到相关情况反映后,高度重视,认真核实,在第一时间面向重点会员单位,相关专业委员会及中药材市场开展了问卷调查及追踪调研。
据悉,协会将汇总分析调查问卷及平台数据反馈,尽快形成相关报告上报有关部门,如实反映行业诉求和实际困难,争取政策支持,共同优化中药材市场营商环境,促进中药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多品种中药材价格暴涨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中药材市场往往会进入淡季,但今年却一反常态,中药材价格出现持续性上涨。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中药材综合200指数报收于3344.26点,较去年同期上涨27.55%,创历史新高。
表1:市场涨价品种TOP15(单位:元/千克)
从具体品类来看,常见中药材当归、党参、白术、牡丹皮、僵蚕等价格涨幅居前,其中,当归市场价格突破145元/公斤,近一月涨幅高达75%;三七和党参的月涨幅也超过60%。此外,珍稀中药材的涨幅也引人注目,2022年天然牛黄价格是50万元/公斤至60万元/公斤,而近期天然牛黄的市场价格已突破120万元/公斤。
同时很多基础的中药材也涨价非常多,200个常规品种涨价超50%,100个常规品种涨100%,25个常规品种涨200%以上,鸡骨草等个别品种涨400-900%。
中药材涨价的主要原因
中药材:如何展望本轮价格上涨?
多省针对中药材价格异常增长发布公告,供需失衡和投机炒作是中药材价格增长的核心原因。2023年6月9日至16日,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广东省医药协会、亳州市中药饮片产业促进会先后发布关于中药材价格异常增长、呼吁相关政策出台的公告。其中广东省医药协会在公告中尤其提到随着气温升高,中药材市场往往进入淡季,而今年价格上涨一反常态,价格表现并非良性波动。根据公告内容和我们的分析,我们认为中药材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的原因可以整理为以下几点:
(1)投机原因:自2019年以来,中药材综合200指数平均振幅在18.8%左右,吸引大量外部游离资本;同时由于行业“景气”,药商加大贷款力度,增量资金增加,促进投资热潮;
(2)需求复苏:疫后诊疗需求上升,中医药下游市场规模提升,此外经济复苏也助推中药材消费需求复苏,进而中药材市场需求上升,推高价格。
(3)供给短缺:相比于其他农产品,中药材种植难度较高,对环境、土壤等要求较高,受到高温、干旱、大雨等灾害天气影响会出现减产;且中药材供应链中环节相对不完善,导致供给不足和成本上升,进而推高中药材价格。
中药材价格上涨或使药企成本端短期承压,影响行业正常生产秩序,相关配套政策有望出台。对于中成药企业来说,因为中药材行业价格本身呈周期性波动,各企业在采购和存货储备端有较为成熟的机制,但价格持续上涨会削弱企业本身的成本控制能力,影响企业短期毛利水平;对于中药饮片企业来说,成本上涨传导至终端的速度或快于中成药企业,一方面饮片企业与上游中药材种植之间的产业链较短,另一方面企标、省标转国标过程中中药饮片也处于价格上涨周期,因此饮片价格或更快传导至终端消费者。
从政策配套角度,亳州市中药饮片产业促进会发布的《关于中药材市场价格异常增长的公告》中提出相关建议,包括加快建设中药材战略储备库、打造中医药指数发布平台、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规范中药材市场以及加强金融服务支持等方案,呼吁相关政策尽快出台。国务院2022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到鼓励中药材产业化、商品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我们认为后续相关措施有望尽快落地以遏制行业价格恶性炒作事件发生。
板块行情复盘
2.1 中药指数表现:小幅回调,估值下跌
小幅回调,跑输行业。本周中药指数下降1.43%,跑输医药生物指数2.04个百分点、跑输沪深300指数4.73个百分点,在医药子行业中排名第6。自2023年初以来,中药指数上涨9.4%,跑赢医药生物指数12.9个百分点、沪深300指数7.0个百分点,在医药子行业中排名第1。
估值环比下跌。截至2023年6月16日,申万中药板块PE估值(历史TTM,整体法,剔除负值)为27.7倍,环比下降0.23,在医药子行业中排名第3,高于医疗器械、生物制品和医药商业,低于2018年以来估值均值水平。
从资金流向来看,本周中药ETF资金净流入最高,净流入资金1.67亿元。
具体标的来看,本周中药板块涨幅前五名分别为贵州百灵(+6.51%)、嘉应制药(+4.80%)、片仔癀(+4.61%)、健民集团(+3.23%)、西藏药业(+2.73%),跌幅排行前五名分别为*ST紫鑫(-17.78%)、益佰制药(-10.58%)、沃华医药(-9.88%)、ST康美(-9.13%)、九芝堂(-7.84%)。
2.2 行业变化跟踪:中药迎来新一轮量增周期
2023年5月,中药新药IND受理数量为6个,NDA受理数量为1个;2023年初至2023年6月16日,中药新药IND受理数量为37个,NDA受理数量为10个。
与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生物药品等PPI指数相比,2014-2022年中成药生产的PPI指数最为稳定,其余板块均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从历史政策分析,集采降价针对化药影响更大,价格是影响化药销售的重要因素,量增是中药行业后续成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总结来说,我们认为中药行业正处于新一轮成长周期的起点,运营效率的提升是行业成长性的前瞻性指标,销量增长是行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从投资建议来看,我们认为中药行业有四条投资主线:
(1)中药创新药:中药创新药竞争格局良好,且有望通过进入医保以实现快速放量,我们认为在研发端投入较大的中药企业值得关注。
(2)国企改革:中药国资企业,品牌力较强、规模较大但缺乏灵活机制,国企改革有望成为国企中药业绩改善的强驱动力。
(3)经营改善:2018-2021年中药板块营运效率提升为后续业绩提升做出铺垫,数据反映出中药企业改革趋势向好。
(4)低估值性价比:推荐商业模式转型、BD打开二次成长曲线的相关企业。
1.“高鹏说药材”致力于提供中药行业各类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高鹏说药材”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平台联系。
3.“高鹏说药材”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高鹏说药材”内容发生偏差,我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高鹏说药材”各类带“原创”标识的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高鹏说药材(www.gpsyc.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北京市东城区等54地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同意北京市东城区等54地建设...(769 )人阅读时间:2024-04-22【国家药典委】酸枣仁、炒酸枣仁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草案(修订
4月8日,关于酸枣仁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草案(修订草案)的公...(652 )人阅读时间:2024-04-08四川雅江突发森林大灾,虫草、麝香、黄芪等名贵中药材损失需待评
3月15日17时许,四川甘孜州雅江县呷拉镇白孜村发生一起森林...(941 )人阅读时间:2024-03-18全国人大代表于东霞:推进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 让道地药材更“地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614 )人阅读时间: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