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河 陆峥琳 谭蓓蓓 黄瑞松
(1.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药学部,广西南宁 530022;2.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药学系,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中药是祖国医学发展的核心支撑,中药品种不断增多及发展,奠定了中医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作为中药的主要来源之一,动物药在国内外中医学研究中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尤其在中国更加注重动物药研究与开发。然而随着野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药的数量日趋锐减,造成了市场上很多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劣药、假药的出现。
为了进一步提高动物药鉴别意识和使用效率,发挥动物药的应用价值,该文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动物药的相关文献,归纳常见动物药的种类、鉴别方法以及应用价值,以供参考。
动物药是指用动物制作成的药材,在我国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祖国医学把中医作为重点,中药是支撑中医发展的必备条件,动物药是中药的主要来源之一,促进了我国中医学研究发展。
由于动物药种类繁多、用途广泛、鉴别难度大,药学领域研究工作存在较大的难度,若不能正确识别动物药的品种及类别,容易增加临床用药的失误率,对患者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为了进一步提高动物药使用效率,发挥动物药的应用价值,必须对动物药研究成果及应用前景展开分析。
据此,本文对近十年来动物药的种类、鉴别以及发展趋势展开相关探讨,以期为动物药的研究和前景展望提供参考依据。
1 动物药的应用价值
植物、动物、矿物是中药材的三大来源,动物药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我国中医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动物药逐渐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其具有功能广、药效强、品种多、易提取等特点,成为医学临床治疗不可缺少的药物,且发挥了显著的治疗作用。
由于动物药资源逐渐稀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必须深入探讨动物药的价值意义,才能进一步发挥动物药的临床应用价值。
动物药种类繁多,功用各异。
有的用其全体,如蜈蚣、全蝎。
也有的用其一部分,如羚羊、犀牛用角,鹿用未角化的幼角鹿茸,穿山甲用其甲片,龟鳖用其腹甲或背甲,牡蛎用其贝壳,龙骨为哺乳动物的化石。
还有用其生理产物以及排泄物,如麝香、蟾酥为分泌物,五灵脂、蚕砂、夜明砂为排泄物。
也有一些动物的病理产物也可作为药材,如牛黄、马宝、狗宝、珍珠等,均可作为药用[1]。
由于它们来之不易,因此显得非常珍贵。
饶有兴味的是,人身上的头发、指甲、乳汁、胎盘、脐带等,经加工后也可用来治病。
20世纪之后,医学界对动物药研究更加深入,尤其在动物脏器方面的研究取得显著成功,对动物脏器成分进行提取和实验,获得了更多的动物药产物包括:胰岛素、甲状腺素等,这些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随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期间,肾上腺皮质激素、脑垂体激素、酶制剂等相继问世,成为中医药领域的重大成果。其中,酶制剂凭借独特的功效,在临床用药治疗方面应用广泛,包括:尿激酶、溶菌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等皆具有独特的疗效,故这些药物已成为防治疾病的重要药源之一。
近几年来,药物研发技术不断提高,早期已有药物应用实验技术更加先进,某些老药发现了一些新用途[2]。
如地龙(蚯蚓)原知它有清热解痉、利尿通络的功效,现阶段在其他疾病方面也起到了显著功效,包括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等,成为临床比较常用的药物之一。
冉俐等[3]提出五灵脂原知其有散瘀止痛的功效,现配合香附应用,成为治疗神经性或溃疡性胃痛较佳的药品;与蟾酥均已用于治疗癌肿等顽症[4-5]。
长期以来,野生动物品和日渐减少,供应没有保障。解放后开展驯化、养殖工作,如蜈蚣、全蝎、蛤、地鳖虫、白花蛇、林蛙、鹿、麝、鲨、海马、珍珠等的养殖,均已获得成功[6]。
动物药的生物活性物质日益被发现,如用蛇毒抗癌,蜂毒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水蛭素抗凝血等,因此对它们的研究也日趋增多,特别是海洋动物更是宝贵的药物资源[7]。
2 我国常见动物药的归类及概述
2.1 环节动物
2.1.1 地龙
地龙为钜蚓科动物,包括: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
现有文献对地龙的分类尚无准确的资料,在鉴定依据上相对混乱,很多药农无法准确地判断地龙的类别,这是造成市场上地龙药材混乱不一的主要原因,也影响了地龙在中药材方面的应用价值[8]。
1963-1990年的历版《中国药典》规定地龙来源:“为参环毛蚓和缟蚯蚓的干燥体。”[9]
对于地龙含有的化学成分及可利用元素,也没有确切的鉴定方式,总体鉴定方式比较模糊[10]。
唐瑜等[11]提出,地龙药材在制作工艺上,可将牛、羊等肠子进行处理,切成条状之后用泥浆混合搅拌,经晒干之后,与地龙正品混合进行销售。
2.1.2 水蛭
水蛭为水蛭科动物,包括:蚂横、水蛭或柳叶蚂蟥的干燥全体。
刘晓帆等[12]过对水蛭药材的DNA进行鉴别,发现市场上水蛭的伪品主要是湖北牛蛭和天目山蛭两种。
解学超[13]发现,由于水蛭药材的稀缺性,市场上有大量增重掺假现象,纯水蛭药材数量相对较少。
其中,通过添加硫酸镁可增加水蛭重量,但大大降低了水蛭的药效作用,很容易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如呼吸道炎症,破坏了呼吸道组织的功能性。
此外,也可使用淀粉压制工艺,对水蛭外表采用染料作色,人工处理后制成吸盘,同样会影响到水蛭药材的药效。
2.2 哺乳动物
2.2.1 穿山甲
穿山甲为鲮鲤科动物。
穿山甲的鳞甲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借助现代鉴定技术可判断鳞片的真假,如:显微镜、薄层色谱、液相色谱、DNA等技术,可详细分析穿山甲鳞片的结构、性状、成分作用等,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的参考资料。
由于穿山甲鳞片的稀缺性,市场上也有大量的伪品,如:中华穿山甲、马来穿山甲、印度穿山甲、南非穿山甲等[14]。
闵静等[15]提出穿山甲鳞片可通过多种化学方式加工处理,如聚乙烯、动物骨胶等在压制工艺处理之后,可合成为相似的药品,但其功效存在较大的差异。
也有不良商家通过提取相似成分,对穿山甲药渣回收处理之后,二次利用,也大大降低了药效。
2.2.2 鹿茸
鹿茸为鹿科动物,包括梅花鹿、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李明月等[16]结合PCR技术展开实验分析,以梅花鹿、新西兰鹿等两种不同的鹿茸进行对比,发现两种鹿的鹿茸具有明显的特点,尤其是条带性状、条带数目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别。
黄瑶等[17]通过两种电泳方法对鹿茸、鹿角、狍子角、坡鹿角等进一步鉴定研究,其中花鹿茸、马鹿茸、梅花鹿角、马鹿角均有4种条带,而其混淆品只有1条特征条带,这成为鉴定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
凌胜男[18]在GeXP多重PCR技术条件下,通过对不同鹿种的肉质展开鉴定,包括梅花鹿、马鹿、驯鹿、麋鹿、黇鹿等,进一步鉴别出6种近缘鹿种,也可作为鉴定真伪药品的参考依据。
2.2.3 水牛角
水牛角为牛科动物水牛的角,以常见的水牛牛角为主。
刘朝旭等[19]通过DNA技术对不同牛、羊的角进行鉴定,掌握了水牛角的鉴别方式,在条形码技术的支撑下,可对水牛角、牦牛角、黄牛角作进一步分析。
现有伪品中,牦牛角是最为常见的伪品,常替代水牛角作为药材原料,影响了用药效果。
2.2.4 羚羊角
羚羊角为牛科动物,以赛加羚羊的角为主。
由于羚羊种类较多,在真伪鉴别方面有较大难度,借助现代基因技术进行鉴定是比较可靠的方式。
王桂梅等[20]在基因实验中获得了显著成果,对不同类别羊的角质层展开基因检测,如赛加羚羊、藏羚羊、普氏羚羊、山羊等,能够根据角质层判断羚羊角的真伪。
胡晓炜等[21]利用GC-MS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不同类别羊角的酯类成分,也可准确地识别药材的真伪。
徐爱仁等[22]在实验中借助气相色谱技术,对羚羊角共有峰之间的比值大小研究,可判断其真伪。
代丽萍等[23]借助显微技术,对羚羊角的性状、成分、角质层等详细分析,能够准确鉴定柴性羚羊角的真伪,为动物药材分析提供了依据。
此外,市场上存在将铅粒灌注于羚羊角中进行增重。
2.2.5 犀牛角
犀牛为脊索动物,哺乳纲奇蹄目犀科动物。
敖艳霖[24]利用现代香味技术进行分析,对犀牛角真伪进行鉴定,且取得了合理的鉴定方法。
例如,在光学显微镜技术下,对非洲黑犀、非洲白犀、苏门答腊犀、印度犀、牦牛角、水牛角等仿品有了更好的鉴定方法,避免人工合成材料混为真品。
由于犀牛角属于特别稀有的药材,市场上掺假现象泛滥,以人工材料合成为主要造假方式,在显微镜技术分析指导下,可观察到犀牛角的角质特点,呈圆柱形丝状,且角皮组织的微观结构十分特殊,可作为鉴定依据。
2.3 脊椎动物
2.3.1 蛇类
金钱白花蛇为眼镜蛇科动物,主要是银环蛇的幼蛇干燥体。
蛇类是我国常见的动物品种之一,选材十分广泛,但也存在大量的伪品,混淆市场。
现有蛇类的伪品较多,以金环蛇、赤链蛇、水赤链蛇等居多,虽然不同蛇类在性状结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实际鉴定难度不大。
乌梢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干燥体。
黄勇等[25]利用DNA技术对多个蛇类进行鉴定,其乌梢蛇混淆品较多,主要有缅甸蟒、福建竹叶青、白唇竹叶青蛇、原矛头蝮、滑鼠蛇、黄脊游蛇、三索颌骨腔蛇、虎斑颈槽蛇、眼镜蛇、眼镜王蛇、中国沼蛇、铅色水蛇;另外还有锦蛇属的黑眉锦蛇、红点锦蛇和水蛇属的中国水蛇;白条锦蛇也是其伪品之一。
蕲蛇为蝰科动物五步蛇的干燥体。
蕲蛇掺假方式单一,多数用死后变质的蛇类进行处理,通过特定加工之后成干燥品;也可用化学处理方式进行增重,如:鲜活蛇经过人工处理,将铁物、淀粉、石块等掺入蛇身、蛇皮等部位,达到增重的目的,提高药材的利润[26]。
现阶段,蕲蛇的伪品类别较多,如眼镜蛇、金环蛇、滑鼠蛇、烙铁头、山烙铁头、中介蝮、蝰蛇、草原蝰蛇等一些近缘物种。
2.3.2 龟甲
龟甲为龟科动物,主要选材乌龟的背甲及腹甲,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世界上龟类数量庞大,且类别繁多,人工繁殖或野生繁殖数量较大,成为动物药材的主要来源。
刘晓帆等[27]通过DNA技术进行识别,可利用条形码对不同类别的龟类进行鉴定,包括中华草龟、缅甸陆龟、黄喉拟水龟、红耳侧线龟等。
盛瑜等[28]利用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主要鉴定了海龟、鳖甲的性状结构,对背甲、腹甲等结构、成分详细分析,这是鉴定龟甲真伪品的常用方式。
市场上还存在将背甲充其腹甲进行出售的现象。
现阶段,复合PCR技术也是龟甲鉴定的常用技术,在动物药鉴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4 节肢动物
2.4.1 土鳖虫
土鳖虫为鳖蠊科昆虫,包括地鳖、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
土鳖虫主要分布于河北、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河南等地,破血逐瘀,续筋接骨,功效显著。
陈伟韬等[29]研究发现,常规技术很难对土鳖虫进行鉴定,通过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对地鳖、金边地鳖进行鉴别,对其真伪品准确地识别,避免选入掺假药材,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鞠康等[30]利用显微技术进行性状分析,可对混淆品进行鉴定,包括雄性土鳖、金边土鳖、雌性土鳖等,这些都是市场普遍存在的混淆品,主要是对头、背、腹等部位鉴定,即可判断真伪。
2.4.2 九香虫
九香虫为蝽科昆虫,以九香虫的干燥体为主。
李莎等[31]利用显微技术进行鉴定,识别其正品与混淆品的特点,进一步鉴别真伪,如麻皮蝽、荔蝽、小皱蝽、黑兜虫等,在显微技术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性状。
李娟等[31]利用性状鉴别的方式,得出九香虫与小皱蝽、大皱蝽、黑兜虫之间的性状差异,为药材制作及选购提供了参考依据。
2.4.3 蜈蚣
蜈蚣为蜈蚣科动物,以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为主。
蜈蚣也是我国比较常见的动物药材,取地广泛,资源丰富,属于比较常见的动物药类。
康四和等[33]结合了多种不同的鉴别方式,对多个品种的蜈蚣进行鉴别,如性状、分子结构、形状特点等,鉴定了少棘蜈蚣、哈氏蜈蚣、多棘蜈蚣、黑同蜈蚣等之间的特点,进一步提高了选材的有效性。
3 未来动物药发展前景
3.1 动物药疗效更加显著
在历代医家研究中,动物药一直是中药研究的主要对象,早在公元前3世纪《五十二病方》记载动物药共有54种,21世纪《动物本草》记载动物药共有1731种,随着动物药品种数量不断的增加,其取材、制作、药效、应用等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共有13首方剂,其中5个处方是以人或动物器官及组织入药。
资料记载,动物药的方剂数量庞大,从古代开始,医学家则重视动物药的使用,通过各种偏方、药剂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动物药在临床各类疾病中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涉及科室也越来越多,包括:儿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多个科室,在肿瘤、风湿病、心脑血管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斑蝥适用于膀胱肿瘤、胃癌、肺癌等[4],壁虎用于肝癌、食道癌等[34],蟾蜍适用于白血病、肠癌、肝癌等[35]。
多种动物药在相关疾病治疗中发挥显著效果,为解决临床治疗难题提供了帮助,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成为相对可靠、实惠的用药方式。
3.2 动物药研究更加广泛
动物药在祖国医学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几千年传统文化记载了动物药的各种功效,对疾病预防与治疗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除了对动物药广泛使用外,我国对动物药研究工作也不断深入,对动物药品种、功效、成分等均有了深层次的认知。
现阶段,国内普遍使用的动物药品种达到200多种,而“细料药”品种达到了50种,包括牛黄、犀角、羚羊角、麝香、海狗肾、珍珠、鹿茸、熊胆、琥珀、玳瑁、猴枣等。
由于动物药取材广泛,制作工艺简单,且药材无毒副作用,与人体之间产生良好的药学作用,这些都是临床首选动物药进行治疗的主要原因。
伴随生物研究技术的进步,我国对动物药提取剂研究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动物毒素提取为例,根据不同动物体内含有的毒素,研究动物毒素的病理、毒理、药理等情况,经过生物实验后确定其药效作用,再经过提取、制作、生产,可研发出适合临床的药品,这在动物药学领域是极为重大的突破[36-37]。
其中,“蜂毒”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疗法,经过提取后的蜂毒可用于风湿疼痛性疾病的治疗,而蜂毒注射液在研究之后,也适用于临床疼痛的控制,且副作用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动物毒素药品[38]。
3.3 动物药类别更加多样
我国动物资源广泛,不同地区存有的动物品种不一,这也是动物药类别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现存药学典籍《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牛黄、犀角、鹿茸、阿胶等药物的使用及方法,是民间治疗中常用的药物。
阿胶的普遍使用,记载了我国动物药制药技术的发展历程,经过特定的加工、制取、调剂等方式,将动物药精制成药剂,适用于多种疾病的防治。
除了陆地动物之外,海洋动物也是动物药类别中不可忽略的,诸多海洋生物资源也成为药学研究的重点对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对海洋及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比例越来越大,沿海地区逐渐扩大了海洋医药研发规模,这注定将推动我国海洋药物的发展。
资料显示,我国动物药资源中,海洋药物比例占到90%以上,充分说明了海洋药物资源的广泛性、多样性、丰富性[7]。
从功效角度来说,海洋药物在抗菌、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的作用显著,且适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
其中,以河豚毒素为例,能导致严重的低血压,具有很强的减压作用,在医学方面应用广泛,药用价值极高。
此外,海参、海星、海藻等海洋类动物药的研发,也标志着动物药类的多样性发展。
3.4 动物药技术更加先进
药物技术是推动药品研发及制作的根本,我国动物药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受到药物技术的限制,许多动物药未能研发成功。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后,动物药技术也不断提高,如生物技术、制取技术、实验技术等。
“活性成分”分析是决定动物药研制的关键,活性成分决定了诸多动物药的应用效果。
早期国内多数采用炮制方式,损坏了药物的活性成分,且服用方式单一,也降低了药物的实际疗效,损坏了药物资源。
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的虫类药学专家朱良春,带领其学生李建生及科研队伍,率先提出了现代生化分离提取技术,在低温冷冻条件下研制动物药,更好地保存了动物药的活性成分。
1998年研制出治疗肝癌的“金龙胶囊”和治疗肺癌的“金水鲜”新药,标志着我国首创的鲜动物药应用技术有重大突破,这将会为其他动物药的保鲜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模板。
随着学术界及社会各界对动物药认知水平的提升,其药效好、见效快、价格低、副作用少等特点受到关注,需求大于供给也成为动物药临床使用的主要矛盾。
未来,国内将进一步增加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在开发过程中注重野生动物的培育与防护,鼓励通过人工养殖技术扩大动物药资源,为动物药研究与使用创造条件。
3.5 动物药保健更加普及
自古以来,动物药在我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记载,凭借广泛的药学功能,丰富的取材渠道,成为中医临床的常用药物。
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有动物药444种,约占1/4;现代《中药大辞典》收载药物5767种,其中动物药有740种,这些都说明了动物药在疾病防治方面的巨大作用。
除了临床治疗作用,动物药具有的保健价值也逐渐被认知,常用于各种疾病的预防保健,适用于中老年群体,成为诸多人群提高健康水平的有效方式。
当前,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亚健康人群数量不断增多,动物药在保健方面的功能更加普及,如:早年出品的蜂王浆口服液、人参蜂王浆口服液、三宝双喜(动物鞭),两广出名的三蛇酒、五蛇酒,以及近年来研究出的大力神(蚂蚁)、虫草乌鸡精、蜂胶、阿胶浆等大量以动物药为主的保健品深受群众欢迎。
基于更多具有保健功能的动物药走向市场,动物药的保健价值受到了社会群体的认可,我国动物药研究领域将变得更加广泛,对预防疾病、改善身体机能、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更加显著。
3.6 动物药的饲养管理
随着动物药的需求和供给关系的不平衡,加速了野生资源向人工驯养的转变。特别是近年来突如其来的疫情,都把源头指向了野生动物,加大了国家对野生动物的管理力度。
将野生动物饲养合法化,规范和鼓励野生动物药材的饲养,一方面可以保护现有野生资源,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又可以解决动物药材稀缺与中医药日益需求量大增的矛盾。
4 结论
古今中外,动物药对医疗事业发展均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中药领域尤其重视动物药开发与利用,成为临床治疗中不可缺少的药物资源。
药物技术发展为动物药研发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科学开发动物药资源成为国内医药研究的重点工作。
在探索和寻找新动物药资源期间还需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样才能实现动物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建立规范、安全、可靠的动物养殖环境,也是扩大动物药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方式,这些都是我国动物药研究及发展中不可缺少的。
声明:本文来源网络。
1.“高鹏说药材”致力于提供中药行业各类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高鹏说药材”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平台联系。
3.“高鹏说药材”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高鹏说药材”内容发生偏差,我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高鹏说药材”各类带“原创”标识的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高鹏说药材(www.gpsyc.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