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席娜 周小平 高东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科技发展中心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发展战略与信息研究所
宁夏作为全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典型代表区域和资源优势突出的“天然药库”,2000年、2010年先后被国家科学技术部认定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中药材基地”和“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宁夏药用植物资源1 212种,分属130科、548属,其中,重点药用植物资源216种,占全国重点药用植物调查品种数量的38.4%[1]。近年来,国家愈加重视中医药工作和中药材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深度融合。本文作者深入宁夏中药材产业重点地区、重点领域进行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
宁夏中药材种植遍布全区17个县(区),2016-2022年全区中药材栽培面积稳中有增。2022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37万亩,其中枸杞40.8万亩,菟丝子、银柴胡、黄芪等81.2万亩,山杏、山桃115万亩。近年来,随着宁夏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盐池县甘草种子交易量占全国总交易量的50%以上,海原小茴香产量达全国总产量的50%,菟丝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逐步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之一。
在区域品牌建设方面,中宁枸杞、盐池甘草、海原小茴香、同心银柴胡及六盘山黄芪、秦艽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其中,宁夏枸杞被确定为全国唯一药用枸杞产地,是唯一载入《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枸杞品种,同心县银柴胡成为全国银柴胡唯一道地产区,被列入“全国中药材共建共享联盟原材料采购名录”,黄芪种植面积近10万亩,是全国道地药材的主要生产基地。
由表1、图1可知,2022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1.2万亩,较2016年提高了78.5%。
根据2022年宁夏各县域中药材种植种类数统计(表2),彭阳县种植种类最多,达13种;种植种类6~9种的有隆德县、原州区、同心县、西吉县4个县(区);种植种类2~4种的有海原县、红寺堡区、盐池县、平罗县、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7个县(区);种植种类1种的有泾源县、沙坡头区、惠农区、大武口区、兴庆区5个县(区)。
表1 宁夏不同年份中药材栽培面积
注:表中种植情况数据依照《中药材生产情况统计表》,由宁夏中药材产业协会通过企业报送、实地调研、县(区)科技局核实等途径收集。中药材栽培面积不包括枸杞、山杏、山桃。
图1 宁夏中药材种植面积变化情况
表2 宁夏各县(区)不同种植种类中药材统计
宁夏种植的中药材包括草本、灌木和藤本3种类型,种植类型以草本为主。其中,草本类药材种植种类为28种,种植面积占比61.54%;灌木为3种,种植面积为37.94%;藤本为1种,种植面积占比0.52%。
图2 宁夏各类型中药材种植面积占比
宁夏初步形成了六盘山区、中部干旱风沙区和北部引黄灌区3个道地中药材种植带,品种区域性分布特征明显[2]。宁夏中药材种植遍布全区17个县(区),栽培中药材达38种,均被历版《中国药典》收录。中宁枸杞、平罗菟丝子、同心银柴胡、盐池甘草、海原小茴香、六盘山黄芪、秦艽等6种药材是国内市场公认的道地药材。
(1)宁夏六盘山半阴湿冷凉药材区以隆德县、彭阳县、原州区、西吉县和泾源县为核心产区。栽培品种以秦艽、柴胡、黄芪、黄芩、板蓝根、大黄、党参为主,种植面积约25.63万亩。六盘山区耕地种植中药材亩均年产值3 000元左右,林地间作中药材亩均年产值320元左右,中药材产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如隆德县赵楼村,有约50%的收入来自于中药材。
(2)宁夏中部干旱带沙旱生药材区以盐池县、灵武市、红寺堡区、同心县、海原县为核心产区。栽培品种以甘草、银柴胡、黄芪、黄芩、板蓝根、红花、小茴香、枸杞为主,种植面积约24.45万亩。中药材产业成为当地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如同心县银柴胡种植基地为当地5个乡镇的1.2万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3)宁夏中北部引黄灌区药材区以惠农区、平罗县、贺兰县、永宁县、利通区、中宁县、沙坡头区为核心产区。栽培品种以枸杞、金银花、菟丝子、红花为主,种植面积约29.98万亩。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与国内其他中药材产区相比,宁夏由于日照时间长、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力好、空气质量优良,种植的药材绿色生态、品质优良。截至目前,宁夏共建成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12个,中药材科技创新示范基地15个。中宁枸杞、盐池甘草、海原小茴香、六盘山黄芪、秦艽、同心银柴胡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尤其是枸杞,宁夏作为原产地,栽培枸杞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宁夏目前注册的中药材企业、合作社约260家,精深、产地初加工及饮片加工企业40家,饮片年加工能力1万t以上,拥有药材协会3家。其中获得国家GMP认证的药企18家,包括宁夏金太阳药业、宁夏明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
2022年,宁夏中药材种植面积(含枸杞、山桃、山杏)237万亩,经测算总产量达到36.8万t,产值约74.3亿元。直接从事中药材生产、经营的从业人员2万多人,药材主要销往河北安国、安微亳州、陕西西安、甘肃陇西等地。近年来,同心县马高庄、田老庄、张家源、预旺、下马关银柴胡种植,约占当地药农纯收入的33%;彭阳县城阳乡、孟塬乡、冯庄乡中药材种植,占当地农民纯收入的20%;隆德县赵楼村43%的耕地种植黄芪,55%的劳动力经营药材,约占当地农民纯收入的50%。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宁夏中南部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增收富民的可持续优势产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提出“实施道地中药材提升工程”[3]。宁夏也先后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宁夏中药材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扎实推进宁夏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宁夏道地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科研水平上均处于国内前列[4]。但与国内中药材大省相比,仍存在药材体量小、质量管控缺位、专业人才匮乏等短板。
中药道地性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材的专属特征。道地药材作为优质药材的传统代名词,是道地性理论的载体。目前,宁夏种子种苗繁育尚不能满足药材种植区需求。现有中药材育种育苗基地8个、面积1 600亩,年产种子8.5万kg、种苗39万kg,其种子种苗供给只能满足产地50%的需求,部分种子种苗从外地采购,造成种源不清、种质混杂。同时,非道地药材产区盲目引种,呈现生长不良、品质下降现象,挤占了原本道地药材种植规模。宁夏进行标准化种植的基地面积仅有5万亩,占比不足10%。
宁夏中药材种植90%以上依靠企业、合作社等通过流转农民土地进行。由于全区没有统一的中药材种子、种苗、栽培、采收等环节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企业、合作社因资金有限和缺乏补贴政策,无力采购大型农机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种植,导致中药材种植、管理、采收等管理模式粗放,造成种植规模虽大但标准化种植规模较小且产能低下。质量检测和监控是保障中药材质量的有效手段,目前制约宁夏中药材质量检测体系建立有2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药农和药材种植企业自身的检测条件有限,检测手段仍停留在传统的“眼观、手摸、鼻闻、口尝”上;二是本土第三方中药材质量检测专业机构的缺失,导致送出外检成本高的问题进一步恶化,药农或种植企业难以承受。
目前,宁夏中药材市场流通体系尚不健全,缺少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及交易市场,高品质不能卖出高价,种植户积极性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据统计,宁夏主营流通销售的企业占药企总数的15%,85%的中药材企业(合作社)为原料基地,规模小、流通渠道窄,缺少规范化仓储设施和市场信息来源,难以拉动基地发展。
宁夏中药材企业产品研发投入不够,深加工能力不足。其中,精深加工企业仅3家,获得GMP认证的企业18家,80%的产品以产地初加工为主,中药饮片炮制、有效成分提取、中成药制造尚未成形,产业链短,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宁夏从事中药材种植技术开发利用研究的领军人才同样匮乏,尤其是中药材新药创制研发人才极其短缺。药企多分布在宁夏中南部地区,市、县(区)企业招人难、留人难,专业技术团队严重不足,中药材科技贡献率、播种采收加工综合机械化率均低于粮食作物,科技支撑力量弱。
野生中药材驯化种植的研发工作相对滞后,驯化效果不理想,导致目前宁夏六盘山、罗山、盐州草原膜荚黄芪、盘贝、桃儿七、七叶一枝花等名贵中药材物种接近濒危,乌拉尔甘草种质资源已经面临枯竭。宁夏野生中药材保有面积、分布地域、产量产值等情况亟需掌握,野生资源保护、繁育和开发利用的矛盾亟待解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措施要求,践行新发展理念、把握新发展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全产业链打造,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推动构建区域化布局、规范化运行、深层次开发、产业化经营的中药材产业体系,使中药材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强区富民的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6]。
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引育结合,推动人才向区域集聚。一是推动中药材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新时代,中医中药学的学科建设必须融入生命科学的信息化、数字化的总趋势中,亟需推动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团队和学术带头人才的培养[7]。引导和组织区内科研院所、企业、高校、医院等共同参与,与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合作,推动培养复合型中医药领域人才。二是强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药企与区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柔性引进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专家或科技创新团队为企业创新发展服务。组织区内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建设自治区沙旱生药用植物研究所和六盘山药用植物研究所。加强对职业药农及技术经纪人等的培训,培养一批本土实用型专业技术人员。
2022年宁夏中药材种植的基础数据源于宁夏中药材主产区和主要栽培品种,野生药材及部分引种试种的中药材未统计在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一部)收载的品种,宁夏枸杞的种植面积40万亩以上[8],除了传统的中药材外,山桃、山杏等因种植于山上,且多数作为食品原料销售,因此未统计在列,而本区山桃、山杏种植面积达115万亩。药材实际采收面积及产量与其生长年限及当年药材价格密切相关[9]。本统计涉及的药材产量多为理论值,不能完全吻合当年实际产量,但可以为宁夏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性指导。
声明: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 2024,(05),4-8。
1.“高鹏说药材”致力于提供中药行业各类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高鹏说药材”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平台联系。
3.“高鹏说药材”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高鹏说药材”内容发生偏差,我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高鹏说药材”各类带“原创”标识的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高鹏说药材(www.gpsyc.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