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信息交易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行业资讯

跨国药企在华发展逻辑正加速转变!

时间:2023-07-07人气:作者: 制药网
  一直以来,中国医药市场对于跨国药企而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各大跨国药企纷纷在华布局,分羹中国医药市场的份额。

跨国药企更换在华卖药闯关逻辑

(图片来源:制药网)


  过去,跨国药企在华布局的策略主要是引进药品销售,不过,近年来,随着集采常态化、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等医改政策的推进,跨国药企这种单纯的“买药”逻辑已经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不少跨国药企纷纷转向投资建厂生产。


跨国药企更换在华卖药闯关逻辑


  目前,中国已被跨国药企重要的研发枢纽,不少跨国药企都在中国建设了研发中心。例如,辉瑞中国研发中心早于2005年在上海张江成立。随后,2010年,辉瑞中国研发中心武汉分中心成立。据了解,到2025年,辉瑞中国研发中心将为患者提供24个创新药和适应症,并且在中国的药品上市与全球达到同步之后,未来甚至能够做到早于美国或欧洲其他地区在全球上市。
 
  阿斯利康宣布位于上海市的全球研发中国中心于2021年10月启幕。据了解,该中心将深度参与阿斯利康的全球新药研发,从研发管线布局、研发策略制定,到全生命周期产品开发和上市;覆盖肿瘤、呼吸、免疫、心血管、肾脏、代谢、罕见病等广泛疾病领域。截至2023年4月,阿斯利康在华研发管线已有180多个在研项目,其中与全球的关键项目同步研发率接近100%。预计未来五年内,阿斯利康还将有约80个新药和新适应症在华获批。
 
  诺华全球药品开发(中国)在中国设有北京、上海和常熟3个主要研发基地,专注于实体瘤及血液病、免疫、神经科学等领域。截至2023年2月,约有100多项处于不同阶段的临床项目正在中国开展。
 
  此外,强生的苏州检测中心、罗氏的上海创新中心、诺和诺德在北京设立的研发中心等跨国药企在中国建设的研发中心也将持续不断地为中国和全球患者开发创新药品。
 
  除了在国内投资建设研发中心以外,近年来,跨国药企也在向基层市场扩张,不惜斥资收购拳头产品,其中包括国产药企自主研发的产品,以在普药、OTC等领域有一席之地。
 
  例如,2008年7月,拜耳以10.72亿元价格收购东盛科技的氨酚伪麻美芬片Ⅱ氨麻苯美片(商品名:白加黑)。该产品适用于治疗和减轻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周身四肢酸痛、喷嚏、流涕、鼻塞、咳嗽等症状。通过这起收购,拜耳在华OTC业务能力大大提升。
 
  2014年,拜耳又宣布拟36亿全盘收购滇虹药业,凭借滇虹强大的非处方药品牌与拜耳的产品品牌组合,有望大力推进拜耳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近十年间,其他外企也持续在收并购领域发力。例如,赛诺菲斥资约35亿元人民币购买本土药企美华太阳石集团,成为当时国内制药行业的一大规模并购案,美华太阳石集团彼时拥有国内健康品牌的巨大影响力。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标签:

【免责声明】

1.“高鹏说药材”致力于提供中药行业各类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高鹏说药材”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平台联系。

3.“高鹏说药材”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高鹏说药材”内容发生偏差,我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高鹏说药材”各类带“原创”标识的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高鹏说药材(www.gpsyc.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