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信息交易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行业知识

水蛭的本草考证及其鉴别要点研究

时间:2023-09-28人气:作者: 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
水蛭的本草考证及其鉴别要点研究

焦春红1*,谭丽平2,陈彦琳1,周重建3,张继4

1.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北京 100195;

2.湖南宁远县人民医院,湖南 永州 425600;

3.湖北闺真园中草药有限公司,湖北 黄冈 438400;

4.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 100050


[摘要]水蛭是一种常用的珍贵动物类中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随着需求增加,价格攀升,市场上出现了水蛭的混淆品。通过收集活体水蛭样本,对照动物分类学专著、本草著作及鉴别研究报道,发现并确认市场上流通的2 种水蛭混淆品为湖北牛蛭Poecilobdella hubeiensian Yang 和棒纹牛蛭P. javanica (Wahlberg),以期为鉴别研究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蛭;本草考证;鉴别要点;混淆品

水蛭为水蛭科蚂蟥Whitmania pigra Whitman、水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 或柳叶蚂蟥W.acranulata Whitman的干燥全体,有破血通经、逐瘀消癥之功,用于血瘀经闭、癥瘕痞块、中风偏瘫、跌扑损伤[1]。目前,很多药厂需要大量水蛭为原料生产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成药,中医临床中对水蛭饮片的需求也大量增加,导致水蛭的需求量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其价格稳步攀升[2]。因此,市场上出现水蛭混淆品。为便于医药工作者进行鉴别,现对水蛭本草考证结果及2 种混淆品的真伪鉴别情况进行介绍。

1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自1963年版至2020年版连续收载了水蛭[1,3-11],其有3 种来源,分别为水蛭科动物蚂蝗W. pigra Whitman、水蛭H. nipponica Whitman或柳叶蚂蝗W.acranulata Whitman。在《中国动物志》[12]中与其对应的3 种动物分别是黄蛭科的宽体金线蛭、医蛭科的日本医蛭和黄蛭科的尖细金线蛭。

2 本草考证

古代本草收载的水蛭名称还有马蟥、马黄、马蛭、马蜞等,其入药记载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虫鱼部下品,收载名称为水蛭,收载项目为功能主治[13],并未对其性状加以描述;历代本草著作多有描述水蛭的生态,记载较简单,药材图谱描摹的物种形态相近,都有生于水中、呈长纺锤形、有多数环节的特点,但都无法比较水蛭的大小,没有身体条纹、斑纹、吸盘等关键特征细节[13-17]。历代本草收载的水蛭图见图1。不同历史时期水蛭记载见表1。

表1 本草著作中水蛭的收载情况

图1 不同历史时期本草中水蛭图

注:A.《证类本草》;B.《本草蒙筌》;C.《本草纲目》;D.《本草汇言》;E.《本草原始》。

根据本草记载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入药水蛭习性多为吸血水蛭,一般认为生活在水中小体的入药,生活在石中、草中的不可入药,性状以小者、腹内有血者为佳。

3 鉴别要点

3.1 蚂蟥

呈扁平纺锤形,有多数环节,长4~10 cm,宽0.5~2.0 cm[1];背部黑褐色或黑棕色(图2A),稍隆起,用水浸后可见黑色斑点排成5 条纵纹;腹面平坦(图2B),棕黄色;两侧棕黄色,前端略尖,后端钝圆,两端各具1 个吸盘,前吸盘不显著(图2C),后吸盘较大(图2D),颚齿不发达;质脆,易折断,断面胶质状;气微腥。蚂蟥为黄蛭科动物,食用水生昆虫、蠕虫及螺类,食量颇大并与鱼类争饵料,体多中型或大型[2]。不吸食动物血,所以腹中没有血块。

图2 蚂蟥活体鲜品性状

注:A.整体;B.腹面;C.前吸盘;D.后吸盘。

3.2 水蛭

呈扁长圆柱形,体多弯曲扭转,有多数环节,长2~5 cm,宽0.2~0.3 cm[1],与蚂蟥相比体型较小。背面有5 条黄白色的纵纹,以中间一条最宽和最长。水蛭是医蛭科动物,吸食多种动物血液,所以药材断面多有血块。

笔者在市场采集到水蛭药材的干压品,体稍小,较平直,长4~6 cm,宽0.7~1.0 cm;表面略平坦,有不规则的皱纹;前吸盘明显狭尖;后吸盘表面小,表面平滑(图3)。

图3 水蛭药材干压品

将水蛭药材干压品冷水浸泡后观察,可见全体横环沟纹及细密的纵条纹,背中央具一浅色条纹(图4A),两侧各具两条不明显细条纹;前吸盘小(图4B);后吸盘略大,略呈碗状(图4C),平滑。


图4 水蛭药材干压品冷水浸泡后性状

注:A.整体;B.前吸盘;C.后吸盘。

观察笔者收集到的水蛭鲜品(图5A)性状,前吸盘象鼻头样(图5B),后吸盘呈碗状(图5C)。


图5 水蛭鲜品性状

注:A.整体;B.前吸盘;C.后吸盘。

3.3 柳叶蚂蝗

狭长而扁,长5~12 cm,宽0.1~0.5 cm,有多数环节[1]。柳叶蚂蝗为黄蛭科动物,食水生昆虫、蠕虫及螺类[3],不吸食动物血,所以腹中没有血块。市场上鲜有其踪迹。

柳叶蚂蝗不符合水蛭本草考证得出的个体小、吸血的特点,表明其在历史上不是市场主流品种。

4 混淆品的鉴定

近10 年,市场出现的水蛭混淆品一般被认为是医蛭科牛蛭属的菲牛蛭Poecilobdella manillensis(Lesson)。然而,近期笔者在市场调查研究后发现混淆品,经寻找活体动物与水蛭药材、市场商品加以比较鉴定,新发现2种非《中国药典》2020年版[1]收载的混淆品。

4.1 湖北牛蛭

调研发现,市场上有一种水蛭(水蛭混淆品1)腹内有血块,但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1]收载的吸血的水蛭H. nipponica Whitman相比体形较大,经测量样品,长11.4~20.2 cm,宽1.8~2.3 cm(图6A)。其体亮黑褐色或深褐色,有头尾2 个吸盘;背部密布凸起的方格状疣粒或略光滑,腹面平坦,密布环列整齐的小方格纹理。冷水浸泡后观察(图6B),背表面环上具类方格样疣突,腹面表面环上具类方格样纹理,边缘具明显的橙色和深色的纵纹;前吸盘类象鼻头样(图6C)。


图6 水蛭混淆品1性状

注:A.整体;B.冷水浸泡后;C.冷水浸泡后的前吸盘。

查阅《中国动物志》[12]蛭纲项下资料,与水蛭混淆品1进行性状比对,水蛭混淆品1的性状特征与湖北牛蛭相吻合,笔者进一步收集湖北牛蛭的鲜品进行研究。将湖北牛蛭鲜品浸于酒精中(图7A),观察前吸盘等性状鉴别要点(图7B),前吸盘深陷样,呈象鼻孔状;雄生殖器疣突样;表面环上具类方格样疣突。与水蛭混淆品1 水浸泡后特征十分相似。


图7 湖北牛蛭性状

注:A.整体;B.前吸盘。

水蛭混淆品1 经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张继研究员综合分析,鉴定为蛭纲医蛭科牛蛭属的湖北牛蛭Poecilobdella hubeiensian Yang。

4.2 棒纹牛蛭

笔者还发现市场上有1 种水蛭混淆品(水蛭混淆品2),干燥体表面呈网状(图8A),冷水浸泡后腹面淡灰色或黄褐色,近两侧缘各有1 条宽而明显的黑褐色纵带;体侧各有1 条棕黄色或古铜色的纵带(图8B);体背黄绿色或橄榄绿色,皮肤粗糙呈网状,背中线有1 条断裂成22 根棒的黑褐色纵纹。查阅《中国动物志》[12]蛭纲项下资料,与水蛭混淆品2进行性状比对研究,水蛭混淆品2的性状特征与棒纹牛蛭相吻合。


图8 水蛭混淆品2性状

注:A.干品;B.泡发品。

水蛭混淆品2 经张继研究员鉴定为蛭纲医蛭科牛蛭属棒纹牛蛭Poecilobdella javanica (Wahlberg)。

5 讨论

笔者在市场上发现水蛭疑似混淆品后查阅《中国药典》2020 年版水蛭标准,发现其并不是《中国药典》2020 年版收载的基原品种;进行本草考证发现,其具有生活在水中、体小、吸血的特点,可以认为古代水蛭与当今的水蛭H. nipponica Whitman 相近似,而非不吸血水蛭科动物蚂蝗W.pigra Whitman 和柳叶蚂蝗W. acranulata Whitman。而鉴定出的湖北牛蛭P. hubeiensian Yang 和棒纹牛蛭P. javanica (Wahlberg)均为吸血类水蛭,与本草记载的吸血特性相符。湖北牛蛭和棒纹牛蛭的体征明显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1]规定的3种正品不同,能否药用还需对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功能主治等做进一步研究。


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2023,25(5)。

标签:

【免责声明】

1.“高鹏说药材”致力于提供中药行业各类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高鹏说药材”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平台联系。

3.“高鹏说药材”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高鹏说药材”内容发生偏差,我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高鹏说药材”各类带“原创”标识的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高鹏说药材(www.gpsyc.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