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溪 安宗琳赵文涵 张慧冉 王翔宇
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和全民健康理念的传播,人们对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而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健康的中医学理念,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因此利用中医药养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大健康产业背景,分析了中医药文化发展现状,对中医药文化养生产品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提出了中医药文化科普与养生产品设计开发策略,并从设计思维的角度探讨了中医药科普与养生产品设计实践与应用,以期为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流行性疾病的出现、年轻群体亚健康状态的持续,大健康产业的社会需求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产品设计使中医药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打造时代感强、富有创意的中医药文化养生产品,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健康指数,开拓中医药文化的应用范围,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
1 大健康产业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发展现状
1.1 大健康产业概述
作为极具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大健康产业是指基于人们对健康的各种需求,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能够改善人体健康状况,主要涵盖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休闲健身、医药产品、健康管理等多个类别[1],其核心内容包括身体、精神和环境等,属于较为庞杂的多领域交叉融合产业。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大健康产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对身心健康的更高追求使得许多品牌开始从人的健康关怀出发,探索新的品牌建设思路[2],这势必决定了大健康产业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2020—2025年大健康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与投资风险预测报告》表明,当前全球人口老龄化及人口患病比例不断增加,大众将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标准,大健康产业在未来将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1.2 中医药文化发展现状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以来,传统文化逐渐衰弱,而中医药文化也一直处于颓势,而在各方文化冲击下如何使中医药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获得文化认同,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受到国家政策影响,社会大众追求健康生活的理念日益增强,中医药文化再次得以发展,这也体现出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目前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中医药文化传承受阻、科技发展冲击、中医药人才短缺等,对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造成障碍。特别是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大众对中医药认知片面、重视不够[3]。因此,探究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 中医药文化养生产品发展概述
2.1 中医药文化养生产品设计意义
随着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变化,产品设计逐渐呈现出更广泛化的态势,而将中医药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梳理,以产品设计为核心载体,以艺术为手段,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产品设计中,将中医药养生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药的药用价值;同时帮助中医药文化以更多样的形式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实现设计领域新的审美趋向,有效推进中医药药理传承和文化发展[4],促进大众健康水平的提高。
2.2 中医药文化养生产品发展现状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几千年来传承与延续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中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在汤剂、香囊、茶饮、足浴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学者对中医药的研究仅限于药理药性,对其文化的整合和相关创意产品的设计仍较少[5],因而在中医药科普和与养生相关的创意产品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如艺术表现力不够、审美脱节、缺乏一定的文化内涵、产品不适用于日常生活,特别是对年轻群体缺乏吸引力等,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深化产品设计与中医药文化的结合,拓宽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前景。
2.3 中医药文化养生产品设计需求
与一般的传统文化相比,中医药文化的价值更高、产业空间更大,但目前整个中医药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产品和服务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探究产品设计与中医药的结合方向对中医药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开发中医药养生产品应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产品设计,最大程度地保证药效的发挥,同时让其造型与功能能够更加贴近用户生活,吸引用户使用,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日常保健需求。
3 中医药文化科普与养生产品设计开发策略
3.1 中医药文化科普与宣传
调查发现,青年群体在闲暇时间更换媒体渠道进行信息浏览的频率高达每小时27次,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用户对信息处于一种快餐式的消费模式[6]。在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以碎片化的方式输出中医药文化与知识,打造更加轻量化的科普方式,使用户随时随地、快速且广泛浏览中医药相关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积聚知识。本项研究以产品设计为载体,搭载科普平台,通过包装设计、App开发等手段,借助当下热门社交媒介,以更加丰富多元的形式开展中医药知识与文化科普,推广中医药在用户日常健康保养中的药用价值,外化中医药文化的理论与文化内涵,帮助用户了解中医药文化和相关健康养生方面的药理药性,提高中医药在全民健康中的作用与影响力,助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发展,更好地探索大健康产业背景下的中医药文化发展新方向,为传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文化开拓新的思路。
3.2 中医药产品设计开发实践
产品设计的目的是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通过产品设计,帮助人们更好地享受高品质生活。在中医药文化科普与养生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立足用户日常所需,寻找用户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更贴近用户行为习惯的产品作为设计载体,不仅能够更好地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用户生活中,带给用户幸福感,还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药在人们日常健康养生中的药效作用,使产品发挥最大价值。以产品设计为联结,嫁接人与中医药的关系,以设计的方式打造符合当代消费者审美需求、贴合消费者生活的科普型中医药养生产品,以更加亲民的方式普及中医药文化与相关理论知识,拓宽中医药在全民健康中的应用范围。
3.3 健康养生理念的渗透与传播
基于大健康产业背景,全民健康意识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但由于工业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居民仍受到多重疾病的威胁。中医养生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文化。通过中医药文化和创意产品的设计融合,以及人们日用产品的设计和科普平台的搭建,养生理念将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健康养生、健康生活将帮助全民提高健康水平。
4 中医药科普与养生产品设计实践与应用
4.1 中医药可穿戴产品设计开发
本项研究产品以可穿戴设备为设计载体,将中医药与可穿戴设备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全民健康中的应用价值,为中医药养生保健、应对日常流行性疾病提供思路。
为精准了解市场对中医药养生产品的认识和需求,设计团队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等方法进行设计调研,明确中医药对健康生活的有益影响;同时对中医药文化进行相关分析,深入探究药理药性,寻找科学有效的中药配方。此外,设计团队对目前市场常见的可穿戴产品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腕戴式的主体产品形式,同时围绕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交互性较强的产品进行设计衍生,制定出以中医药硅胶手环为主、中医药发夹与挂饰产品为辅的3个设计方案。
(1)中医药硅胶手环。如图1所示,整体材质选用软硅胶材质,确保产品在佩戴过程中的舒适度;在结构方面,配有中医药香片,能够使可挥发性物质发挥作用,也可根据使用情况进行拆卸更换,同时设计有背面气孔结构,贴合用户腕部肌肤,以便中药能更好地渗透于用户身体中,发挥最大药用价值;在佩戴方式方面,采用卡扣按压方式,更方便用户穿戴。
图1 中医药硅胶手环
(2)衍生产品设计包括如图2所示的中医药发夹和如图3所示的中医药挂饰。这两件产品以中医药香片挥发形式彰显中药作用,整体色彩搭配以浅色系为主贴合用户心理需求;同时造型小巧,更方便用户携带。
图2 中医药发夹
图3 中医药挂饰
4.2 科普平台搭建与用户界面设计
以产品为载体,结合包装设计,搭载科普平台,进行相应的界面与用户界面设计开发,旨在对产品的功能性及实用性进行补充说明,对中医药知识进行科普。同时广泛宣传中医药养生健康生活理念,弘扬中医药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在日常养生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发挥中医药在大众健康生活中的更大价值。
如图4所示的科普平台界面,从多方面、多角度介绍了中医药的相关知识,传递出利用中医药提升大众健康生活的核心理念,在科普平台的开发过程中注重信息汇集程度、交互模式以及信息的便捷获取,以此提升小程序信息的传播效率。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的健康意识也逐步得到提升,传统中医药学中的医学理念、药用价值对人们的健康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大健康产业稳步发展的背景下,以设计的视角进行中医药文化科普与养生产品开发,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产品为载体,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大众日常生活,贴近用户日常行为习惯,能够更好地将中医学理念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通过对衍生产品的设计和科普平台的搭建,对中医药知识的科普与宣传,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药的价值,还能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普及。
1.“高鹏说药材”致力于提供中药行业各类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高鹏说药材”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平台联系。
3.“高鹏说药材”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高鹏说药材”内容发生偏差,我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高鹏说药材”各类带“原创”标识的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高鹏说药材(www.gpsyc.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