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信息交易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养生保健

每天学一味中药:一味治疗小儿黄疸的“王牌”中药—茵陈

时间:2023-02-18人气:作者: 中草药文化

请点上方的蓝字关注,终身免费学习中药养生知识.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据说,这是华佗当年发现茵陈后,为警示后学而编下的歌诀。这种野草,外貌神似艾草,却不是艾草,但是比艾草还要珍贵。


茵陈苦寒,清热利湿,为治诸黄疸之专药。不少中药具有药饵与食蔬双重用途,茵陈即属其中之一。古代茵陈除药用外,亦作为一种菜蔬食用,如《本草纲目》谓:“茵陈,昔人多莳为蔬……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食之。”“莳”即移栽种植。


可见明代以前,茵陈为人们食蔬已较普遍。迄至现今,我国民间部分地区仍流传有初春采集茵陈幼苗食用者。若茵陈苦寒,何以能为食用者所接受?近年来,临床使用茵陈煎剂防治肝炎的大量资料表明,长期服用茵陈,既未体验其苦寒之性味,又未见有苦寒败胃的有关文献分布。


[茵陈的功效]

中药名

茵陈

别名

茵陈蒿、白蒿、绒蒿、臭蒿。

药用部位

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地上部分。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河岸、沙砾地较多。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

春季幼苗高6~10厘米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习称“茵陈蒿”。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苦、辛。归脾经、胃经、膀胱经。

功效与作用

清湿热、退黄疸。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湿退黄药。

化学成分

含叶酸、挥发油;花及果中含有6,7-二甲氧基香豆精、氯化钾和绿原酸。另含绿原酸、桉叶素、茵陈色原酮、4-甲基茵陈色原酮、滨蒿内酯、茵陈蒿酸等成分。

药材性状

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1~3回羽状分裂,小裂片卵形或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茵陈蒿:圆柱形,多分枝,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2~3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1~2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有短梗;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植物形态

半灌木。茎直立,基部木质化,有纵条纹,紫色,多分枝,幼嫩枝被有灰白色细柔毛,老则脱落。基生叶披散地上,有柄,较宽,2~3回羽状全裂,或掌状裂,小裂片线形或卵形,两面密被绢毛;下部叶花时凋落;茎生叶无柄,裂片细线形或毛管状,基部抱茎,叶脉宽,被淡褐色毛,枝端叶渐短小,常无毛。头状花序球形,多数集成圆锥状;花淡绿色,外层雌花能育,柱头2裂叉状;中部两性花不育,柱头头状不分裂。瘦果长圆形,无毛。花期8~9月,果期9~10月。

[茵陈的作用]

主治

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等

现代应用

1、利胆退黄。
2、辅助降血压、血脂
3、通经
4、养血活血
5、滋阴补阳
6、止痒、爽身。

食用方法

茵陈枣汤

原料:茵陈20克,大枣3个
做法:取适量水,加入中药茵陈20克,大枣3个,水煮15分钟,捞出茵陈,加入一个荷包蛋煮2分钟。

功效:茵陈大枣汤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保健汤,具有补气养血、健脾和胃的功能。

茵陈蜂蜜茶

原料:茵陈10g ,蜂蜜两勺
做法:茵陈10g,将茵陈放入冷开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取出冷开水,加入蜂蜜和开水,浸泡饮用。

功效:本方法对急性黄疸型肝炎有一定疗效。

茵陈蜜枣鲫鱼

原料:茵陈20~25克,红枣3个,薏仁30克,鲫鱼1个,瘦肉80克,生姜3个。
做法:将茵陈洗净,炒薏苡仁,微泡。将茵陈装入专用汤包中,以免散落;蜜枣去核,鲫鱼洗净,剁成块,一个一个炸,倒少许水。在此之后,加入2000毫升水(约8碗),炖大约1小时。汤煮好后,扔掉药渣,加盐。

功效:清热燥湿,利湿利水,适合春天不想吃饭睡觉的人。

相关配伍

1、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180克,栀子(擘)十四枚,大黄(去皮)60克。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茵陈蒿汤)

2、治黄疸,遍身悉黄,小便如浓栀子汁:茵陈蒿120克,黄芩90克,枳实(炙)60克,大黄90克。四味捣筛蜜丸如梧桐子大。空腹,以米饮服二十丸,日一服,渐加至二十五丸,微利为度。忌热面、蒜、荞麦、黏食,陈臭物。(《外台》引自《广济方》茵陈丸)

3、治大便自利而灰:茵陈蒿9克,栀子、黄连各6克。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滓服。(《伤寒活人指掌图》茵陈栀子黄连汤)

4、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蒿60克,附子一个,干姜(炮)45克,甘草(炙)30克。上为粗末。分作四帖,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5、治疮疡:茵陈蒿两握,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疡上令伤,然后以汤洗之,汤冷更温洗。可作三四度洗,隔日作佳,不然恐痛难忍。(《外台》引《崔氏方》)

6、治风瘙瘾疹,偏身皆痒,搔之成疮:茵陈蒿150克(生用),苦参150克。上细锉。用水一斗,煮取二升,温热得所,蘸绵拭之,日五七度。(《圣惠方》)

服用禁忌

脾虚血亏而致的虚黄、萎黄,一般不宜使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由中草药文化团队负责审核。


免费查中药点击大字

中药大全查询表

有价值公众号推荐


 抢先关注,再收藏!


多一个人看到,就多一份健康!


如:安息香、艾叶、艾草、阿魏、阿胶、布渣叶、白扁豆、补骨脂、薄荷、萹蓄、鳖甲、冰片、扁豆、崩大碗、贝母、萆薢白芷、白药子、白头翁、白鲜皮、白术、蝉蜕、穿心莲、刺五加、独活、太子参、党参、杜仲、独脚乌扣、独脚金、冬葵子、豆豉羌、冬瓜子、东风桔、豆豉、冬瓜皮、丢了棒、丁香、地骨皮、地榆、冬虫夏草、地肤子、地菍、蜂蜜、防己、伏龙肝、浮小麦、番泻叶、锡叶根、刀豆壳、当归、大叶双眼龙、淡竹叶、丹皮、大叶蛇总管大黄、黄芪、枸杞海螵蛸、寒水石、槐花、滑石、旱莲草、黄药子.....上千位中药....更多


☛有任何问题,请留言,我们一定会一一整理发布!


✍您点的每个"分享"都是对中草药文化支持~么么哒❤

标签:

【免责声明】

1.“高鹏说药材”致力于提供中药行业各类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高鹏说药材”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平台联系。

3.“高鹏说药材”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高鹏说药材”内容发生偏差,我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高鹏说药材”各类带“原创”标识的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高鹏说药材(www.gpsyc.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