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15年研究: 喝粥竟会影响死亡率!?中国人喝了千年,却不当回事
时间:2023-01-14人气:作者: 天天养生
请点击上面
免费关注...
哈佛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学,这里走出了8位美国总统,上百位诺贝尔获得者,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学府。当然,今天我们要说的是:这么牛气的学校竟然花了十几年研究喝粥!以哈佛大学公共健康的负责人吴宇红博士为代表的团队发现:每日食用1盎司(相当于28g)的粗磨谷物——就相当于一小碗粥的量——有助于降低5%死亡的风险和9%罹患心脏疾病的风险。15年研究铁证:喝粥最长寿!
长期食粗粮粥,几乎避开了所有疾病!
《中国日报网》刊登了一篇哈佛大学对10万人进行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每天喝一碗约28克全谷物熬成的杂粮粥,可降低5%的死亡率和9%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
每位志愿者在1984年参与研究时身体状况都良好无恙,但是在2010年的反馈调查中,超过2.6万名志愿者已经离世。但经常食用诸如麦片粥、糙米、玉米和藜麦等粗粮的志愿者似乎避开了所有疾病,尤其是心脏疾病。高纤维含量的燕麦是许多运动员和减肥人士的早餐首选,当中的粗纤维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能量。不过,耗费巨资的研究却是我们国家三千年前就认识到。中国人喝粥的历史已至少有2572年,最早《周书》就有记载,早在医学刚刚发明的时期,粥是作为药物使用的重要的而且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北宋文人张耒,对米粥养人的体会很深,认为每日清晨吃米 粥是进食补养的第一妙诀。
- 北宋文豪苏东坡,也经常食用米粥以调补,他的体验是夜晚 吃粥更妙,
- 诗坛寿翁陆游,享年八十有六,他深受米粥补养之益,从中 悟出吃粥养生是延年益寿最简便有效的妙法,大赞“只将食粥致神仙”
我国从黄帝时期就发现了粥的作用,中国人越来越不当回事,结果人家哈佛拿去研究了,他们又多一项研究成果,中国人才反应过来,原来喝粥长寿啊!很多人听到粥,就觉得只是养胃,秋季气候干燥,是最适合喝粥的季节,这时候喝粥养生不仅能延年益寿,还能更好的滋润肌肤,缓解秋燥。“玉米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黄金主食”,其中所含的“全能营养”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食用。德国营养保健协会曾对多种常见主食进行营养分析,发现玉米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是最高的:玉米中的维生素含量非常高,是稻米、小麦的5-10倍。同时,玉米还含有核黄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能有效预防心脏病、癌症。立秋后食用不但能祛秋燥,还有助于延缓衰老。经过一个夏天的日照和生长,现在的南瓜正是营养最佳的时候。南瓜粥属温性,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的功效。菠菜、芹菜、芫荽、芥菜、韭菜、葱、蒜,一起放着煮粥,能够带来一年的福气。民间说:芹菜代表勤劳,大蒜代表会算钱,葱代表聪明,韭菜代表天长地久,芫荽代表缘分,芥菜代表新春发财。小米熬成的小米粥素有“代参汤”之美称。小米不仅有养胃的功能,还能助眠安神,对缓解压力、紧张很有效。所以:晚上睡不着觉,不妨喝点小米粥。生病后,产后以及体质虚弱者都可以服用,可以滋阴补血。一年四季均可服用。小米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及微量元素,具有很好的补血效果。另外由于小米未经大米那样的精制工序,所以保留了大部分的营养,其营养价值要比大米高很多。大枣、糯米同煮,再放入适量白糖,有健脾胃、益气血、利湿止泻、生津止渴之功效,对于食欲不振、慢性肠炎、高血压的人更适用。“两粥一饭”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早晚喝粥。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生活在如皋和巴马的百岁老人中有74%的人每天早晚都要喝粥。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说:
傍晚(17—19点)是“肾经当令”,此时喝粥,补肾事半功倍。此外,老年人身上不同程度存在着肾精不足的问题,傍晚喝粥,可起到补肾益精的作用。中老年人早上可以喝点杂粮粥,能提神养气;养胃的话,山药粥最好。如果要补钙的,加点牛奶(豆浆)。晚上喝点甜粥能镇静安神,如百合粥;黑豆粥补肾效果最佳。粥不只是养胃,还是延年益寿的要诀,上面排行榜里的5碗粥,给朋友们都看看!养生不言迟,坚持下去必有后功!
标签:
【免责声明】
1.“高鹏说药材”致力于提供中药行业各类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高鹏说药材”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平台联系。
3.“高鹏说药材”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高鹏说药材”内容发生偏差,我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高鹏说药材”各类带“原创”标识的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高鹏说药材(www.gpsyc.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