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信息交易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行业资讯

医药行业新一轮繁荣期,这2个板块被看好

时间:2023-09-26人气:作者: 制药网
  近日,有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医药企业经营相对扎实、医保和药审政策友好,医药行业有望进入新一轮行业繁荣周期。展望后市,看好受益于进口替代和耗材化的医疗器械板块以及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板块等。


医药行业有望进入新一轮繁荣周期

(图片来源:制药网)


医疗器械行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内医疗器械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迎来快速发展。
 
  根据国家药监局指导编发的《2023医疗器械蓝皮书》显示,2022年,共批准上市创新医疗器械55个。此外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我国累计批准创新医疗器械217个,仅今年上半年就28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总体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医疗器械未来产品的总体质量将稳步提高,创新医疗器械将加速涌现,一些高端医疗器械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配件研发将取得新突破,公众用械安全有效将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与此同时,政策端也不断释放积极信号,这或将推动医疗器械市场扩容。如9 月18 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界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同一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医疗器械网络销售质量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鼓励网络销售经营者和平台经营者采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施质量控制,提升医疗器械网络销售质量管理水平等。医疗器械行业政策不断,将在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方面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医疗器械行业更快地发展。
 
  有分析人士也指出,在医疗器械领域,仍然存在着大量国产化比例低、设备化销售为主的子行业,这些领域未来具备着非常强劲的进口替代、渠道下沉、耗材化服务化以及出海的四大成长驱动力,接下来有望迎来好的市场机遇。

创新药成为医药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承办新药上市许可申请和生物制品许可申请合计达42项,全年有望突破80项。在2023年上半年获批上市的新药中,国产药数量占比超六成。
 
  机构认为,近年来,医药企业强化内部研发体系建设,研发费用规模和费用率均上了一个台阶。研发项目加快推进,项目质量得到提高,医药行业创新进入到提质阶段。
 
  创新药板块有可能是未来医药投资好的方向。如支付端整体的扩容仍在路上、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仍然很多、创新药在医疗支出中的占比仍然很低、新药出海刚刚崭露头角等等。
 
  业内人士表示,看好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前景,创新药优质企业目前有较为显著的投资价值。同时也看好为创新药研发服务的产业链,如研发生产外包、科研服务等细分领域。
 
  该人士指出,从需求端来说,目前创新药销售金额在中国药品市场的占比可能才10%左右,拥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从供给端来看,随着国内创新药企取得技术层面的长足进步以及国内丰富的临床研究资源,会有越来越多优质国产创新药产品上市。从政策层面来看,对于创新药、生物技术产业明确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医保支付等支持性政策持续推出。创新已然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国制药行业的发展迎来了转型升级的阶段。
 
  对于创新药的投资,有分析人士也指出,创新能力、临床能力、质量体系能力、商业化能力都强大的团队,将有助于中国创新药企业在世界药企之林拥有一席之地的局面,积极关注在研发创新、医学临床、工艺质量体系、海内外商业化能力这四个创新药发展重要的业务环节上都汇聚国内甚至全球优秀管理层和团队的创新药公司,尤其是能经过海外药监审计和认可,能够在海外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公司。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标签:

【免责声明】

1.“高鹏说药材”致力于提供中药行业各类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高鹏说药材”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平台联系。

3.“高鹏说药材”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高鹏说药材”内容发生偏差,我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高鹏说药材”各类带“原创”标识的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高鹏说药材(www.gpsyc.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