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成药功效成分群发现
图1 中药功效成分群
1.1基于疾病靶标网络扰动的中药功效成分群发现技术
图2 基于疾病靶标网络扰动的中成药功效成分发现
1.2基于组分谱效的中药功效成分群发现技术
借助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指纹图谱化学信息与药效指标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 将“可视”的“谱”成分与“可测”的“效”作用联系起来, 从而解析中成药潜在的功效成分群。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色谱等方法将中成药分离成多个流分, 根据色谱检识结果合并类似组分, 获得化学成分差异较大的不同部分, 采用正交试验等统计学方法设计制备得到化学成分有明显交叉但含量均不一样的组分, 一方面用UPLC-MS采集这些组分总离子流图, 与前期建立的中成药化学成分数据库进行比对, 获得组分的共有峰; 另一方面在靶点、细胞、离体组织、整体动物模型上评价组分的活性; 最后采用灰色关联度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共有峰相对峰面积和不同药理活性数据相关性, 发现功效成分群。
1.3基于活性导向下的中药功效成分群发现技术
利用HPLC/UPLC-Q-TOF/MS/MS对中成药化学成分全面检识的基础上, 以色谱图为检测手段, 采用大孔树脂、溶剂萃取等方式将提取物分离为化学成分基本不交叉的不同馏分, 通过细胞、离体组织、整体动物的活性评价, 确定主要活性部位; 进一步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色谱、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液相等分离技术对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经体外酶学、细胞试验进一步验证和体内药效确证, 最终明确中成药的主要活性成分群。考虑到中药有效成分含量低、多种结构类似物共存、种类繁多、化学稳定性差、理化性质跨度大, 经典柱色谱法效率低、成本高、重现性差且难以规模化制备, 联合科研院所的化学团队从连续色谱分离技术、真空色谱技术和二维色谱分离技术入手, 研发了多通道逻辑控制阀控制的工业级动态轴向压缩色谱系统与连续分离装备, 搭建可高效、规模化制备中药组分/成分色谱平台, 实现中药化学成分连续性、自动化、质量可控、收率稳定的制备, 为中药活性成分群体内药效验证和体外活性筛选提供有力支撑。
1.4基于“高通量转录组-高内涵-整体验证”的中药功效成分筛选技术
围绕疾病病理过程建立系列相关细胞模型, 通过药物处理和转录组测序, 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 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及转录本, 利用差异基因进一步富集到差异显著的信号转导通路、代谢通路和疾病通路。在此基础上, 构建基于靶点和通路的高通量-高内涵筛选模型筛选中成药的活性成分群, 结合入血成分分析和体内动物药效评价, 从而解析中成药的功效成分群。
1.5基于配伍配比的中成药功效成分发现技术
多成分组合是控制复杂疾病的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 而组合成分数增加引起的组合可能性几何倍数增加使得高通量辨识出协同组合药对十分困难, 计算预测模型为多成分组合药物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中药复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照君臣佐使和七情和合配伍形成的临床有效方剂, 是多靶点组合药物典型代表。可见, 中药中成分间的相互作用是其起效的物质基础, 由此尝试对功效成分的配伍配比进行探索。建立临床组合药物数据库(PreDC)中药物组合标准数据集, 提取化学结构、药理学、基因组学、蛋白互作网络等特征, 利用贝叶斯网络整合多维参数形成综合特征, 采用最大熵原理构建多成分互作关系预测模型和信息流原理构建基于生物网络的多线程药物协同定量计算模型, 预测中药多成分协同配比, 随后采用分子印迹技术结合体内外药理模型解析中成药的功效成分群。
综上, 中成药功效成分发现群研究建立了两个技术体系(图 3), 通过功效成分辨识、制备、集成、聚集, 确定了中成药功效成分群; 通过功效成分量效范围评价、确认, 确证了中成药功效成分群的量效关系, 从而发现中成药代表功效的成分群, 解析成分群整合作用机制。
2 基于功效成分群的中成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策略
图4 中成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策略
2.1药材到饮片的质量控制体系
2.2饮片到中间体的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饮片、中间体的多波长多维融合指纹图谱和多功效成分定量测定方法。确定不同生产工段的关键质量属性(CQAs), 如功效成分群含量或转移率、浸膏质量等, 经数据地图、数据整理、数据清洗后、提取特征, 结合CQAs,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筛选潜在关键工艺参数(CPPs), 再利用提取的物料属性(CMAs), 采用PLS算法结合变量重要性投影(VIP)、方差膨胀因子(VIF)和回归系数, 筛选潜在关键物料属性, 以关键工艺参数/物料属性为输入变量, 建立CQAs的PLS模型, 辨识工段的关键工艺参数, 通过对工段的工艺参数和质量参数的关联分析, 明确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对质量属性的影响, 为工段关键质量属性(CQAs)在线监控、预测性调控和质量持续改进提供支撑。
2.3中间体到成品的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离线的成品指纹图谱、药材-中间体-成品的全过程融合指纹图谱和多功效成分的定量测定方法, 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结合大数据分析思路和生产操作, 综合采用数据地图、数据整理、数据清洗、特征提取以及过程建模等方法, 从生产大数据中辨识制剂成型工段中关键工艺参数。引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建立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在线定量分析模型, 实时检测功效成分群含量; 结合多元统计过程控制(MSPC)技术建立统计模型, 形成工序过程/成品的主成分得分、Hotelling T2和DmodX轨迹图, 监控过程操作参数的异常波动, 制定工艺过程批放行定量和定性标准和实现过程操作参数的全程监控, 观测过程中的质量变化。
3 讨论
“功效成分群”是中成药成分群与靶点群多维关联网络化的效应物质总和, 可转化为中成药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标志物, 对中成药现代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团队多年来围绕功效成分群发现及其在全过程质量控制方面做的工作, 以保障中成药质量均一性, 提升其有效性, 满足现代社会对其需求。尽管在功效成分群研究方面建立了多种研究策略, 但其中仍有诸多限制, 需要融合更多领域的技术方法, 多尺度评价丰富功效成分群研究策略, 将药物作用与中医病证相对应, 更加系统地阐明中成药的功效成分群。
1.“高鹏说药材”致力于提供中药行业各类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高鹏说药材”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平台联系。
3.“高鹏说药材”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高鹏说药材”内容发生偏差,我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高鹏说药材”各类带“原创”标识的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高鹏说药材(www.gpsyc.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