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信息交易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养生保健

从亚健康到疾病,只有5步!如何为疾病按下“暂停键”?中医有方法

时间:2022-12-16人气:作者: 管理员

现代人群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任何疾病发生发展都有一个过程。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医师李鹏说,许多疾病的发生大致可分虚、寒、湿、滞、瘀、闭六阶段。

如果能及时发现,就可能阻止疾病发展,为疾病按下“暂停键”——

(注意:本文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微信图片_20221216230847.jpg


第一步:从虚到寒

在第一阶段,机体会在生理、心理、社会等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出现阴阳失衡。

这会导致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衰退、能量不足,出现气虚现象。

如气虚进一步进展,就会发展为阳虚,故称阳虚为气虚之极。


气虚
阳虚
表现
少气懒言、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
形寒怕冷,腹中、腰脊冷痛、浮肿等。
对策
补气健脾
益气温阳
食疗
红枣、南瓜、山药
羊肉、胡桃仁、腰果
保健
  • 按揉或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
  • 用黄芪、太子参泡水喝。
  • 多晒太阳,保暖避寒;
  • 常按揉或艾灸神阙、肾俞等穴;
  • 睡前热水泡脚。
中药
芪参丸、补中益气丸等
右归丸、肾气丸



第二步:从寒到湿

《黄帝内经》记载:“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

人过中年后,阳气亏虚,阴气自半,阳虚易生内寒。

寒气重则人体内的温煦蒸腾气化能力减弱,水液停留则内生湿邪。


寒湿侵袭
表现
四肢沉重、周身倦怠、头重如裹等。
易患疾病
慢性胃肠病、痛风、肥胖症等。
对策
宣通气机;芳香化湿;甘淡渗湿;清热利湿等。
食疗
木瓜、薏米、赤小豆
保健
  • 避开潮湿,避免淋雨、不穿湿衣;
  • 可将白豆蔻、砂仁等入药膳
  • 可艾灸中脘、丰隆等穴;
  • 适当进行快走、慢跑、五禽戏、八段锦等锻炼。
中药
四妙丸、平胃散等


第三步:从湿到滞

湿邪黏腻重着,易壅滞郁阻,导致气血运行不利,使机体代谢和循环产生障碍。


气血壅滞
表现
头昏胸闷、身重困倦等。
易患疾病
慢性呼吸道疾病、水肿病、肿瘤等。
对策
益气活血消壅滞
食疗
柑橘、山楂、洋葱
保健
按揉或艾灸阴陵泉、三阴交等穴。
中药
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药调理。


微信图片_20221216230747.jpg

第四步:从滞到瘀

壅滞日久则体内血行滞缓、血液黏稠,进一步发展则会出现血液凝滞瘀结而不散,成为凝血、死血,便是“瘀血”。


气滞血瘀
表现
舌质暗、有瘀点或瘀斑,身体疼痛夜甚或痛处不移,脉涩等。
易患疾病
肿瘤
对策
活血化瘀
食疗
生山楂、金橘、桃仁、油菜、黑木耳
保健
  • 保持精神舒畅;
  • 坚持运动,宜采用中小负荷、多次数的锻炼,不宜做大强度的体育锻炼
  • 适当服用活血茶(三七花15克、玫瑰花10克、月季花10克、红花5克);
  • 少食用酸涩、寒凉、冰冻之物;
  • 可常揉期门、血海、膈俞等穴位。
中药
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药调理。
注意
如果日常有这个阶段的症状表现,一定要及时注意检查身体。如果再进展,可能会酿成大病。



第五步:从瘀到闭

中医讲“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主要是说各种病证久治不愈,必定会由浅入深,由经入络,就会使得气血闭塞不通而造成积滞、拥堵。


气血闭塞
表现
头痛、眩晕、胸痹心痛,甚至因脑血管栓塞或出血而致偏瘫、失语等。
对策
在医生指导下对证治疗。
保健
  • 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
  • 戒烟酒,清淡饮食;
  • 选择简单易行的有氧运动, 如跳舞、慢跑、太极拳等;
  • 进行简单的自我按摩,如十指梳头皮法、搓掌揉脸法、搓揉耳廓法等。
注意
这种状态一旦发生,说明身体状态已经很差了,一定要及时治疗基础疾病。


综合自中国中医药报。


标签: 从亚健康   疾病   暂停键   中医服务  

【免责声明】

1.“高鹏说药材”致力于提供中药行业各类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高鹏说药材”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平台联系。

3.“高鹏说药材”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高鹏说药材”内容发生偏差,我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高鹏说药材”各类带“原创”标识的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高鹏说药材(www.gpsyc.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