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信息交易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种植 > 种植技术

白芷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

时间:2022-11-13人气:作者: 管理员

微信图片_20221006194119.jpg

一、植物介绍:白芷,伞形科,当归属中药材,花可留种,根茎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要用于感冒头痛,包括眉棱骨痛以及鼻塞流涕、鼻纽、疮疡肿痛、齿痛、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皮肤燥痒、疥癣等症状。全国市场销售的中成药含白芷成分的有500余种,为40种大宗常用原料药之一,也是八大味香料之一,市场需求量大,年需求量约为12万吨左右。白芷喜温和湿润气候和阳光充足的环境,对土地要求不严,种植简单,全国大范围均有种植。大田栽培性白芷为一年生,若留种需再长一年质量方好。种植田地以禾本科茬口为宜,若有药材连作,应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近几年价格略有浮动,但经济效益一直可观,除去成本,亩效益3000-4000元不等,每年种植量均有上升。

二、播种时间及播种量:根据种植季节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秋播(入冬前10-11月,种植方法同孜然);二是春播,适宜播种时间在3月20日-4月10日。白芷可全程机械化作业,亩用种子一般2公斤,种子萌发适宜温度为12-15℃,播后15-20天就可出苗。

三、技术要点

1.进行种子处理。春种要进行种子处理。播种前用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喷洒在种子上,搅拌,闷润8小时左右,再播种,能提早出苗和大大提高出苗率;或用40~45℃温水浸泡5~6小时或室温下自来水浸泡12~24小时,捞出稍晾,置于20℃左右温度下保湿催芽,待部分种子裂口出芽时即可播种。秋播可直播。

2.深翻整地。在秋季或春季进行深翻30㎝以上,便于根部生长。

3.对土地进行封闭处理。在种植前,先做好土地打药封闭工作,可根据杂草多少打除草剂1-2遍。可结合各地实际选择氟乐灵、二甲戊灵等除草剂。

4.整地。打好封闭药5-7天后,将地耙平。

5.施底肥。两种情况:一是土壤如含土量较多,每亩可施磷钾肥20-30㎏,特别是含钾、磷较高的复合肥。二是含沙量大时多采取不施底肥,多次追肥的办法进行施肥,提高产量。因沙性大不保肥不保水,易造成水肥流失。

6.播种环节。采用地膜覆盖、节水滴灌和穴播精量播种方式。采用铺膜1.25米4行,滴灌带2行(行株距25-30cm×10cm,播种深度宜浅不宜深,在2.5-3cm,每穴播种子5-10粒,覆土镇压)。

7.中耕除草。幼苗出土后浅耕,苗高10-12㎝时中耕。

8.水肥管理。如无底肥状态,全部使用冲施肥,选用中性或是酸性的肥料,主要为磷酸二氢钾,磷酸二铵等磷钾肥,全部国产的,提苗期要壮苗需施尿素氮肥一次3公斤,要保持土壤湿润至出苗。全年上肥5-6次,每次5-8公斤,随滴管浇水上肥。因在幼苗期施肥,会引起徒长、抽薹,故前两次浇水不施肥。浇水平均10-12天浇水一次,出苗时3-4天浇水一次。在幼苗期和开花期,要确保土壤水分供应充足,在壮根期应适当的控制浇水量,从而提高白芷产量和质量。白芷田间积水,会引起根腐病的发生。

9.掐除花薹。白芷抬薹时应及时掐除花薹以减少养分的消耗,否则花后根不能入药。

10.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一般第一年种植基本不会得病虫害,第二年如倒茬种植也不会得病,俗话说“换茬如上粪”,“三年两头倒,地肥粮增产”,建议种植中药材一般连续种植不超过两年,若要药材连作,应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白芷常患有白斑病,通过波尔多液进行喷施防治。如发生蚜虫和红蜘蛛,喷施敌百虫防治。

11.收获加工。白芷一般在9月底采挖,割去地上部分,选用药材挖根机进行采挖,要挖出全根抖净泥土运回晒场,注意大小个分开曝晒。如作调料,可搭简易棚用硫磺熏一天后晒干,做药材直接暴晒即可。白芷亩产鲜货2吨左右,干货其一般600-800公斤,市场一般价格5-7元,目前20元左右。一般亩产值在5000元以上。


标签:

【免责声明】

1.“高鹏说药材”致力于提供中药行业各类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高鹏说药材”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平台联系。

3.“高鹏说药材”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高鹏说药材”内容发生偏差,我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高鹏说药材”各类带“原创”标识的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高鹏说药材(www.gpsyc.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