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信息交易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种植 > 种植技术

中药材川芎种植技术要点

时间:2018-03-06人气:作者: 中土本草药材直通车

川芎

川芎别称芎藭、香果、胡藭等,为伞形科藁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四川彭县(今彭州市,现道地产区有所转移),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江西、浙江、江苏、陕西、甘肃、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均有栽培,川芎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而又较湿润的环境,但培育阶段和贮藏期则要求冷凉的气候条件,生长期280~290天,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中性或微酸性的砂质壤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川芎高产种植技术!



川芎的繁殖方法


川芎用茎节作种,每年地上枯萎后挖出川芎,把根上面的茎节切下来,每节有芽1~2个,每公顷用种量2250千克左右,下面大的根茎加工成商品。将种苗窖藏次年惊蛰前栽种,条栽沟深12~16厘米,株行距20~25*35厘米左右,每穴放1~2块苗,芽尖向上,覆细土6厘米,底肥每公顷15000~22500千克。

 

川芎的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栽培川芎宜选地势向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力较高、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过沙的冷沙土和黄泥、白鳝泥、下湿田等不宜栽种。栽前除净杂草,将草烧成炭做肥,翻地后整细整平。根据地势和排水条件,做成宽1.6~1.8米的畦。



2、适时栽植:8月上中旬左右在做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33×20厘米开沟栽种,沟深2~3厘米。同时每隔6~10行的行间密栽一行苓子,以备补苗。苓子须浅栽,平放沟内,芽向上栽正压入土中。使其既与土壤接触,又有部分节盘露出土表。

 

3、中耕除草:川芎栽后用筛细的堆肥或土粪覆盖苓子,栽后半个月左右齐苗后揭去盖草,每隔20天左右中耕除草一次。缺苗处结合中耕进行补苗和最后一次中耕除草,并在根茎周围培土,以保护根茎越冬。

 

4、合理追肥:川芎栽后2个月内集中追肥3次,每隔20天一次,最后一次要求在霜降前施用。每亩施肥量为农家肥1.2吨、油饼30千克、草木灰100千克、硫酸铵25千克、过磷酸钙40千克、硫酸钾10千克。春季茎叶迅速生长时再追肥一次,施肥量同前。



5、适时采收:以栽后第二年的5月下旬采挖最为适宜。过早挖,地下根茎尚未充分成熟,产量低。过迟挖,根茎已熟透在地下易腐烂。采挖宜选晴天,挖起全株,磕去根茎上的泥土,除去茎叶,用微火炕烤后,放人竹笼里抖动,去掉泥土及须根。


川芎的病虫防治


1、叶枯病:多在5~7月发生,发病时叶部产生褐色、不规则的斑点,随后蔓延至全叶,致使全株叶片枯死。发病初期喷65%代森锌500倍液,或50%退菌特10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防治。每10天1次,连续3~4次。



2、白粉病:6月下旬开始至7月高温高湿时发病严重,先从下部叶发病,叶片和茎秆上出现灰白色的白粉,后逐渐向上蔓延,后期病部出现黑色小点,严重时使茎叶变黄枯死。收获后清理田园,将残株病叶集中烧毁。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1500倍液,或50%托布律1000倍液喷洒,每10天1次,连喷2~3次。

 

3、腐烂病:发病根茎内部腐烂成黄褐色,呈水游状,有特殊的臭味,成软腐状,生长期受害后地上部分叶片逐渐变黄脱落。发生后立即拔除病株,集中烧毁,以防蔓延。注意排水,尤其是雨季,雨水过多,排水不良,发病严重。在接收获和选种时,剔除有病的“抚芎”和已腐烂的“苓子”。

 

4、茎节蛾:川芎茎节蛾在育苓阶段用80%敌百虫100~150倍水溶液喷雾,并注意着重防治第1代二龄前幼虫,平原地区前用5:5:100的烟筋、枫杨叶和水,共泡数日后浸苓子12~24小时。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我们哟!


标签:

【免责声明】

1.“高鹏说药材”致力于提供中药行业各类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高鹏说药材”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平台联系。

3.“高鹏说药材”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高鹏说药材”内容发生偏差,我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高鹏说药材”各类带“原创”标识的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高鹏说药材(www.gpsyc.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