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信息交易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品种分析

年终观察|价格上涨,2023年中药材进口减少,出口附加值低难言竞争力!

时间:2024-01-31人气:作者: 中康云瓴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消费市场,近年来,因为资源枯竭,家种技术不成熟等原因,部分中药材的进口量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而疫情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推动全球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医药保健类尤其中药类产品在海外市场也受到青睐。

2023年,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我国的中药材进出口情况如何?本期,中康云瓴中药大数据中心根据2023年海关总署中药材进出口数据做一分析。
一、近年中药材进出口总量较平稳
图1:2015-2023年中药材进出口量及金额
2015-2023年,我国中药材进出口数量总体趋势平稳,近3年进口中药材保持在30万吨左右,总值约120亿元,出口中药材在10万吨左右,总值约50亿元左右。
新冠疫情期间,中药材进口受到较大影响,但从数据来看,2020-2022年中药材进口量及金额并未减少,反而有大幅提升。究其原因,还在于近几年国家严查口岸走私,而在2019年以前,大量进口中药材是走私行为,使得官方数据与实际交易量存在失真情况。
2023年我国中药材进口额121.56亿元,进口量28.13万吨;出口金额67.47亿元,出口量15.95万吨,贸易逆差很明显。我国是全球进口中药材大国,出口主要集中在对中医药认可度高的儒家文化圈内。
图2:2023年中药材月度进出口量
从每个月的进出口数量来看,下半年中药材进口与出口量均较上半年有所增加,下半年的出口数量也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
2023年12月底,商务部、科技部修订了《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规定了一些种类的中药材资源及生产技术、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中国珍贵濒危植物药用成分提取加工技术、中医医疗技术、中药的配方和生产技术等禁止出口或限制出口,未来部分资源稀缺的中药材出口量会受到影响。
二、进出口中药材主要为药食同源品种
2.1 出口品种多为滋补类
表1:2023年中药材出口量TOP10品种
2023年我国中药材出口量TOP10品种包括肉桂、大枣、枸杞子等,TOP10品种占中药材出口总量79.83%,且出口量均较去年增长,其中薄荷油增长率最高,达132.3%。

表2:2023年中药材出口金额TOP10品种

2023年我国中药材出口金额TOP10品种包括肉桂、薄荷油、枸杞子等,其中冬虫夏草出口金额增幅最大,达到161.33%。
肉桂 广西肉桂2023年产量有所增加,加之近几年该地的肉桂价格处于高位,催生了大量的肉桂加工企业涌入肉桂生产业,这些生产企业的增多使得产地肉桂供应充足,因此价格上的压力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肉桂的出口贸易2023年虽然有增加,但还未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出口市场的销量没有打开,内需也相对低迷,形成了较高的行情压力。
大枣 目前新疆大枣种植面积仅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4%,但产量却达到全国大枣总产量的40%左右。新疆面积小产量大的原因除了当地种植以大枣而不是小枣为主外,大规模、机械化、精细化的兵团式种植管理也是主要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新疆太适合种植大枣这个品种。
枸杞子 2009-2019年,全国枸杞出口总量和总额分别为10.25万吨和8.66亿美元,按照中美近年平均汇率6.7核算,枸杞子出口每公斤价格在56.6元。对比这些年市场枸杞子(280粒,宁夏)均价也在50元上下,尤其出口品质好,价格相比普通货更高,整体看来,出口附加值不高。
2.2 进口品种以香料类为主
表3:2023年中药材进口量TOP10品种
2023年我国中药材进口量TOP10品种包括龙眼肉、甘草、孜然等,TOP10品种占中药材进口总量88.85%。其中,龙眼肉、孜然、薄荷油、姜黄、胡椒的进口数量较去年减少,甘草增幅最大,达165.64%。
表4:2023年中药材进口金额TOP10品种
2023年我国中药材进口金额TOP10品种有燕窝、薄荷油、孜然、海参、龙眼肉等,大多为贵细滋补品种。除甘草因为进口量大增而致金额增加外,增幅较大的品种是香料类的孜然以及补虚类的西洋参,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国内饮食市场的复苏以及养生意识增强带来的消费增量。
图3:2014-2023年国内燕窝进口量增长示意图
燕窝 该品种产能97%以上来自国外,因此,通过中康云瓴数据追踪,发现近8年来国内燕窝进口量连续高速增长。其中2009年、2015年出现两个增速300%左右的暴涨,主要是口岸加强严管,以及燕窝开始溯源导致。
龙眼肉 目前国内三大产区主要分布在: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广西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和福建省莆田市一带。近十年来茂名地区的龙眼肉产业一跃而起成为全国最大产区,其中分界镇更称“国龙眼加工第一镇”。由于前几年疫情,从泰国、越南等国进口的龙眼加工品大量减少,而未来国家是否会继续开放进口,实难预料,不可忽视东南亚的龙眼市场对国内龙眼市场存在的冲击。
甘草 我国甘草资源渐渐紧缺,虽然有人工种植甘草进行补充,但仍无法满意国内外市场需求。而中亚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野生甘草资源丰富,品质较好,受到了国内厂商青睐。
国内野生、家种甘草用药混乱,家种与野生质量差异,家种甘草酸较低,野生甘草苷不易达标,其他项容易合格,因此中亚进口野生甘草货货甘草酸含量较高。药厂投料使用中,多两者调和使用。
孜然 印度在全球孜然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孜然产业不仅产量大,而且品质上佳。印度孜然产新在3月份,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产新期产量可能会较少,供应端将面临压力,在此背景下,可能引发新一轮价格上涨,同时也必然会刺激国内一些地区,如新疆等,提高孜然的种植量。
三、中药材多从亚洲进口
表5:2023年中药材出口量TOP10国家/地区
2023年我国中药材出口遍布137个国家/地区,以亚洲为主,主要有越南、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出口量均较去年增加,主要出口品种为肉桂、大枣、八角茴香等。
近年由于地缘政治原因,我国部分品种出口到欧美特别是北美地区受到影响,部分国内商家会先将产品出口到越南等国家,再发到有需求的发达国家。
表6:2023年中药材进口量TOP10国家/地区
2023年我国中药材进口国家/地区共有65个,以亚洲为主,主要有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主要品种为胡椒、无花果、槟榔等。其中,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的进口量较去年减少,哈萨克斯坦的进口量增幅最大。
中亚五国这两年出口以野生甘草为主,主要原因还是国内大户去这些国家种植粮食,野生药材成了附带产品,由于这些国家甘草等野生药材资源丰富,未来几年这类进口药材量会很大,但需警惕野生资源的不可持续性。
四、广东中药材进出口量均排名前列
图4:2023年中药材进口省份及占比
2023年我国共有29个省份进口中药材,其中福建省、广东省、浙江省中药材进口量位列前三,主要进口孜然、龙眼肉、甘草等品种。
图5:2023年中药材出口省份及占比
2023年我国共有31个省份出口中药材,其中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山东省中药材出口量位列前三,主要出口肉桂、大枣、枸杞子等品种。
五、综合评价
1、发展国内规范化生产是关键 中医药行业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中药材生产供应不稳定已影响到行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如中药材质量和价格的波动、生产工艺落后、缺乏国际标准等。规范化、精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已势在必行。
2、2024年中药材原料出口有望迎来增长 中药材原料出口品种绝大多数都是药食同源品种,并且主要集中在香料类和补虚类。香料类主要以肉桂、八角茴香、胡椒等品种为主,由于香料类在中国中药材进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达45%-50%,需求增量不容小觑;补虚类主要以枸杞子、大枣、山药、黄芪等品种为主,出口占比逐渐上升至25%以上,国际需求稳步增长。2024年,国外中药材原料消费将会迎来小幅反弹,香料类需求增量有望上升至60%的份额,补虚类需求增量有望再提升6%-8%的份额。
3、谨防贸易保护主义对进出口的影响 由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部分国家对中药类产品进口设置了技术壁垒和注册壁垒,2024年,可能对我国部分中药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跨境电商平台可能更重要  随着国内消费者对中药的认识和接受度不断提高,以及中药在医疗、保健等领域的应用拓展,国内对中药的需求持续增长。中药在海外市场的应用也逐渐得到认可,尤其在亚洲地区,对中药的需求较为稳定。未来中药企业可更多地借助跨境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和推广,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综上所述,作为中医药的核心物质基础,中药及中药材的进出口是与中医药文化出海同步的,未来增量空间将非常可观。但中药产业配套的产量、质量保障体系以及标准体系的不完善,将成为中药类产品进出口的最大障碍。因此,如何梳理好国内市场,再考虑“向西出海”,是主管部门和行业的关注重点。
(文中除注明外,数据均来源于中康云瓴)


标签:

【免责声明】

1.“高鹏说药材”致力于提供中药行业各类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高鹏说药材”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平台联系。

3.“高鹏说药材”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高鹏说药材”内容发生偏差,我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高鹏说药材”各类带“原创”标识的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高鹏说药材(www.gpsyc.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