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信息交易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品种分析

产新跟踪:从面积、单产等维度分析人气高涨冬花

时间:2023-12-15人气:作者: 中药材天地网小灵通
款冬花于今年春季干统货创下了340元/公斤的高价,在正常推理下,对于一年生的品种,产能极易恢复,高价行情难长期持续。目前2023年款冬花产新进入收尾阶段,从产新情况看,中级鲜货行情从初期的24元/斤涨至目前38元/斤上下,最优质货成交价在48元/斤,干统货报价在250-280元之间,产区人气高涨,商家积极采购,为何现实交易与正常推理形成鲜明的落差,款冬花产新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笔者联系了产区多位商家,现将了解到的情况进行综述,供大家参考。

一、2023年款冬花种植面积“大”

       款冬花自2020年后产区种植面积出现调减,加上年年异常天气对产量的影响,在疫情放开需求增多的背景下,2022年新货产出后行情不断攀升,统货创下了340元的历史高价,高价刺激生产,2023年春季甘肃主产区扩增面积明显,主要分布在陇南、天水、陇西、还有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等地,真实的在地面积给大家直观的感觉就是“大”。 

上图为:款冬花历史行情走势图

        产区商家反馈消息说:今年甘肃产区种植面积虽然大,但只有少量种植户是农户,更多的合作社或药商,作为占据大面积的合作社或药商由于田间管理跟不上,货源产量与农户种植的相差太大。

二、2023年款冬花单产量“低”

        款冬花喜欢肥沃疏松土壤、半阴半阳环境、较耐荫蔽,但怕高温、干旱、水涝,适宜在排水良好的土壤种植。 


 上图为:长势中的款冬花 

        2023年甘肃产区经历了高温少雨天气,款冬花出现部分死苗情况,也有的地块有病变现象,导致款冬花受灾地块亩产量降低,在正常年景,款冬花亩产400-500斤鲜货是正常的,从今年产新情况看,亩产鲜货量在300斤是长势还不错的,对于长势差的地块亩产在100斤上下,款冬花亩产量的降低造成2023年货源产出量没有预期值大。

        从甘肃陇西交易市场反馈的数据看,货源上市量明显少于往年,三百吨上市量仅维持了几个集,少的时候就几十吨。

三、2023年款冬花加工人气“旺”

       由于去年款冬花行情的暴涨,加工户与参与者均获得了较好的利润,2023年款冬花产新,参与者较多,加工户的增多,必然会导致鲜货的分散,加上有减产之说导致鲜货价上调,进一步增加了加工户的信心。 

上图为:款冬花鲜货

四、款冬花目前需求“刚性”

        款冬花属于中药材三类商品,市场年需求量在1300吨左右,具有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近期流感的爆发,呼吸肺病的患者增多,对款冬花的需求是具有刚性的,从产区加工户反馈加工好的货源被外地客商买走,货源走销顺畅。 

上图为:加工好的款冬花

五、款冬花产新前库存“少”

        关于2023年甘肃产款冬花产量是多少?大家说法不一,有说700-800吨的,有说千吨左右的,还有很多对数据具有模糊概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款冬花产新前的库存基本走空,货源供应处于极少状态,这是这些年款冬花库存最为薄弱的时期。由此可以肯定,今年货源产出量是未来一年的货源供应量。

六、款冬花的后市

1、加工成本支撑款冬花高价行情

        甘肃是款冬花最主要的道地产区之一,其产量占全国70-80%左右,陇西是款冬花交易最大的集散地,也是款冬花价格的晴雨表,受今年鲜货的稳步上调导致加工户加工成本的抬高,按当前一般鲜花33元/斤计算,加工的干品成本价在231元/公斤,由于高价成本支撑,款冬花行情不易大幅度回调。

2、款冬花未来需求情况

      款冬花目前产新热,主要由库存薄弱、受旱灾减产、流感需求拉动所致,随着产新结束,商家关注力度自然会有所降温,届时货源真实需求是行情变化的重要因素。

标签:

【免责声明】

1.“高鹏说药材”致力于提供中药行业各类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高鹏说药材”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平台联系。

3.“高鹏说药材”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高鹏说药材”内容发生偏差,我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高鹏说药材”各类带“原创”标识的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高鹏说药材(www.gpsyc.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