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将离春去也,几枝蕙草正芳舒”,一年一度的浙贝母产新已进入尾声,借此时机,笔者对浙贝母浙江产地进行实地走访考察,整体情况如下:
一、浙贝母简介
浙贝母作为国家中药材原产地保护品种,其产地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一带,为道地药材“浙八味”与“磐五味”之一,在历次重大疫情中作为抗疫先锋功不可没。浙贝母属于百合科,无性繁殖,浙贝母鳞茎的生长是年年更新,新老交替。2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是新鳞茎膨大的主要时期,整个鳞茎的膨大,95%以上在此阶段完成。其中以3月下旬至4月间膨大最快。新鳞茎的膨大到地上部完全枯萎时停止。浙贝母的功效和作用是清热化痰、降气止咳,治风热或痰热咳嗽、肺痈吐脓,另外,浙贝母具有散结消肿作用,在治疗肿瘤与结节等方面有一定的功效。浙贝母市场需求量较大,为常见大宗中药材品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先后有约395种含有浙贝母成分的中成药获批生产。
二、产地不当施肥引发病害
三、产地极端天气影响生长
浙贝母生长对温度与湿度要求较高,浙贝母的根生长要求气温在7~25℃,25℃以上根生长受抑制,30℃停止生长。平均地温达6~7℃时出苗,地上部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4~30℃,在此范围内,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开花适温为22℃左右,低于-6℃或高于30℃植株会受到影响。浙贝母生长需要肥沃湿润的环境,既怕旱又怕涝,通常土壤含水量保持在25%~30%为宜。
2024年2月下旬主产区出现了冻雨天气,马讨山、大山下、麻车下以及其他高海拔山区均出现冻雨,浙贝母受冻情况严重,占总面积约30%左右,不少高海拔地区的种植户的贝母地,浙贝母叶片都冻熟了。因受冻灾影响,当时,还引发市场浙贝母价格每公斤5元左右的轻微反弹。后期,这部分贝母虽然缓慢恢复了长势,但是对产量的不良影响不可小觑,在产新的现在也得到了证实,今年
2024年2月至5月,浙贝母主产区开启了连续阴雨模式,降雨的空间之大与时间之长为十几年来罕见。浙贝母相对耐旱却极不耐涝,3月下旬,部分排水不畅或者低洼地块已出现了枯黄现象。清明前后更是出现暴雨天气,许多地块似乎一夜之间枯黄,至4月20日,八成以上的浙贝母提早枯黄。人间最美四月天,四月份特别是清明到谷雨这段时间,正是浙贝母地下鳞茎膨大的关键时期,农谚说“早出10天不如迟枯1天”,一旦枯黄就会中途夭折,继而停止生长。
三月底枯黄的贝母,长到豆粒大小,比正常生长要减产80%左右;清明节后枯黄的贝母 ,长到正常1/4大小,比正常生长要减产60%左右;4月20日左右枯黄,长到正常大小的3/4大小,比正常生长要减产25%左右。
在仙居次产区,一位陈姓种植户告诉笔者:“今年种了十几亩,产新时雇了十来人去挖贝母,正常情况要挖十几天,结果三天就完工”。问他具体原因,他说:“死苗太早,没多少贝母,挖出来的根本就没有下种的多”。
在东阳徐宅次产区,一位应姓种植户无奈表示:“10个人挖一个上午,竟然挖不到100斤!为什么?种苗贪便宜,出苗差,枯黄得早”。考察中发现,新种植户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即使未来贝母突破200元每公斤,他们依然亏本。老种植户种植技术相对成熟,熬过冻雨与阴雨的影响,勉强让浙贝母苗子拒黄保绿,但是与往年相比,依然减产20%左右。因为龙年的浙贝母产区,一直阴雨绵绵,难得有几天阳光明媚的日子,光合作用缺乏,就算种植技术再厉害,依然得接受减产的事实,他们采挖的浙贝母跟往年比小的不止一圈。
现在,浙贝母采挖已经接近尾声,从采挖现场与种植户发的视频以及图片看,不少地块的浙贝母甚至出现小部分腐烂现象,这也是因为雨水过多所致。这不仅影响了产量,也影响了下半年种籽质量。鲜贝母切片后折干率比往年低了不少,往年加工出一斤浙贝母无硫片需要3.5斤左右鲜贝母,今年需要4斤以上,这是另外层面的减产,进一步加大了2024年浙贝母的减产幅度。为了增加产量,往年五一开挖的浙贝母被许多种植户延迟5天采挖,腐烂现象也许会更加严重,好种苗或许会比较稀缺。影响有多大?有待进一步观察。
四、2024年浙贝母产新产量与用量
按照最乐观的估算,2024年,浙贝母总产量比正常年份至少要减产30%。2024年浙贝母总体种植面积经专业人士实地考察,基本情况如下:
磐安主产区仁川2000亩左右,新渥2500亩左右,冷水600亩左右,双峰及其它地方500亩左右,总计6000亩左右;
东阳产区2000亩左右;缙云、永康、仙居2000亩左右;宁波地区2000亩左右;
主产区、次产区合计12000亩左右。种植户为了抵抗种苗上涨风险,今年预计留种籽不少于30%,那么可提供商品贝母的面积为8500亩左右,以正常产量平均亩产0.3吨计算,可生产商品贝母2500吨左右。减去减产的30%,2024年,浙江产区可提供商品贝母总产量约为1750吨左右。
疫情开放以前,浙贝母总需求量公认的是4000吨左右,疫情开放后因为咳嗽人群庞大以及新药开发生产,浙贝母年需求量在逐年递增,目前年需求量在5000吨左右。加之,疫情三年浙贝母历史库存得到了良好的消化,目前库存相对薄弱。同时,今年即使江苏产区把一半的产能转化为商品,最多补充800吨缺口,依然有2000吨左右的需求缺口。
五、制约浙贝母种植因素
5.1适宜种植浙贝母的土地面积大幅度缩减。参照十年前浙贝母种植高峰时的面积,浙贝母种植面积在逐年递减,因为新渥新城区开发建设,至少缩减适宜种植浙贝母的土地2000亩,仁川流岸水库建设、缙云左库水库建设、冷水火车南站建设、磐安高铁站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减少适宜种植浙贝母土地3000亩左右,合计减少5000亩左右。这种影响是长期存在并且不可逆转的。
5.2浙贝母对种植环境要求苛刻。浙贝母对土壤、湿度、温度要求严格,即使是磐安境内的主产区外的乡镇,如大盘、玉山地区也都因为气温相差几度,而种不出理想产量。以往许多种植户曾经尝试去周边乡镇种植,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根本种不出理想的产量。
5.3高投入与收益不确定性。浙贝母如果不能保证一斤种籽种2.5斤以上,往往会亏本。按照去年种苗22元(后期,中期25元以上),现在鲜货最大个的浙贝母收购价15元(个子小的不好切片目前10元左右),除去肥料、人工、地租等,妥妥的亏本。
5.4种植多样化选择。浙贝母种植风险相对较大,磐安周边比如东阳、仙居等次产区的农户,更乐意选择种植适应性强、种植成本低、技术要求低的元胡。这两年元胡涨价,这种现象更加普遍了,这进一步压缩了浙贝母的种植面积。
2024年浙贝母产新即将结束,目前产地与市场关注商家较多,人气也是与日剧增。浙贝母的迷人之处在于:产量年年都是悬念,种植户今年产量不好总相信来年会好,所以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赚钱的也有血本无归的。除天气不可预知因素较多的原因外,种植浙贝母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浙贝母种植区域集中,稀缺的土地资源将成为瓶颈。
全球厄尔尼诺天气频发,极端天气不可避免。浙贝母一生二的低生育率,让增产举步为艰;商品与种籽相互制约,永远互为矛盾体。农村老龄化严重,浙贝母种植群体青黄不接,种植成本上升。种种因素叠加,浙贝母未来几年注定不会平静,产不足需或许成为常态。当然,浙贝母最终行情与走势还需要市场供需关系决定,浙贝母未来将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
1.“高鹏说药材”致力于提供中药行业各类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高鹏说药材”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平台联系。
3.“高鹏说药材”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高鹏说药材”内容发生偏差,我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高鹏说药材”各类带“原创”标识的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高鹏说药材(www.gpsyc.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